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喉初起三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疫喉初起三禁
疫喉係指感受時行疫毒所致之喉科急證,其病機多為疫毒外襲,壅滯咽喉,初起邪勢熾盛,治療首重宣透疏解,使邪有出路。然臨證用藥若不得其法,反易助邪傷正,故前人特提出「三禁」之則,以為施治準繩。分述如下:
一禁辛溫發表
疫喉之毒多兼風熱,邪從口鼻而入,先犯肺衛。若誤投麻黃、桂枝等辛溫峻劑,恐助火勢而劫灼陰津。咽喉乃少陰脈所繫,津傷則筋脈失養,易引動肝風,輕則咽喉腫痛益甚,重則肢顫痙厥。故初期宜選辛涼透表之品,如銀翹散加減,既解表邪,又護陰液。
二禁大劑苦寒
雖疫毒屬熱,然初起邪在氣分,若驟用芩、連等大苦大寒之品,非但不能清解熱毒,反致冰伏邪氣,戕伐脾胃陽氣。正氣既傷,則邪無外透之機,反易內陷營血,致發斑譫妄。此時當以輕清透散為主,佐以微苦泄熱,如僵蠶、牛蒡子之屬,使熱邪透達而解。
三禁早用瀉下
疫喉初起若見便結,實多因肺胃熱鬱、氣機壅滯所致,未必已成陽明腑實。倘遽投硝、黃攻下,必耗氣傷陰,致邪熱乘虛內陷,轉為神昏喘促之險候。必待確見潮熱腹滿、脈沉實者,方可審慎選用涼膈散類方,既通腑瀉熱,又兼顧膈上鬱火。
此三禁之設,實根於中醫「因勢利導」之治則,強調疫喉初治貴在使邪外透,而非閉門留寇。然臨證又須辨明兼夾之邪,如夾濕者當佐芳香化濁,氣陰兩傷者需兼顧扶正,方不致執一而罔變也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