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喉毒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疫喉毒泡
疫喉毒泡乃中醫喉科病證之一,屬疫喉(具有傳染性喉疾)之重症表現,因外感疫毒邪氣,內蘊火毒熾盛,上攻咽喉,致使喉間生泡、泡密含漿,甚則咽喉腐爛。其病機多與「火毒壅盛」「熱毒搏結」相關,病位主要在肺胃兩經,蓋咽喉為肺胃之門戶,疫毒挾火熱之邪上灼,燻蒸喉絡,發為毒泡。
證候特徵
- 喉泡特徵:喉間散在或叢生水泡,大小不一,泡壁薄而透亮,內含黃白漿液,破潰後可見局部糜爛。
- 全身症狀:高熱煩渴,面赤唇焦,口臭氣粗,甚則神煩譫語,脈洪數或滑數,舌質紅絳、苔黃燥。若熱毒深重,可兼見痰壅氣促、丹痧隱隱(皮膚泛發紅疹)等症。
- 病勢演變:初期多伴風熱表證(惡寒發熱);邪毒內傳後,表證雖減,卻見火毒化燥,燔灼氣分,甚則入營動血。
治法與方藥
- 疏解透達:適用於疫喉初起,表邪未盡而熱毒初顯。常用辛涼透表合清熱解毒法,如「粘子解毒湯」(牛蒡子、連翹、黃芩、黃連、玄參、桔梗等)加減,佐薄荷、殭蠶以疏風透邪。
- 清化瀉火:針對火毒壅盛之證,需大清氣分、涼血解毒。方選「清瘟敗毒飲」加減,重用石膏、知母清陽明之熱,配合黃連、梔子瀉三焦火毒;若喉腐甚者,加馬勃、金汁以解毒化腐。
- 利咽消泡:局部可配伍「冰硼散」吹喉,或以六神丸研末外用,清熱消腫、斂瘡生肌。
辨證要點
此證需與「白喉」「喉癰」鑑別:
- 白喉:假膜堅韌難剝,刮之出血,屬陰虛燥毒,治宜養陰清肺。
- 喉癰:喉腫局限化膿,痛劇礙食,為熱壅血瘀,當活血排膿。
而疫喉毒泡以「泡形漿液」為標誌,須緊扣火毒燔灼之病機,防止熱毒內陷心包或灼傷肺絡之變證。
歷代醫家如《喉科心法》強調:「疫喉毒泡,急瀉其火,緩則腐筋爍液。」故治療當以「清透並舉,給邪出路」為則,尤重通腑瀉熱(如大黃、芒硝),使毒從下解,咽喉自安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