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喉後下痢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疫喉後下痢
病名:屬中醫痢疾範疇,因疫喉(如猩紅熱、白喉等疫癘之邪所致的喉疾)邪毒未盡,內陷腸道所致。其病機多因熱毒熾盛,下迫大腸,耗傷氣血,導致腸絡受損,化腐成膿,故見下痢赤白膿血。
病因病機:
- 邪毒內陷:疫喉初起,邪客肺衞,若失治誤治,或患者正氣不足,邪毒未能外透,反向內傳,由肺及腸,蘊結大腸。
- 濕熱搏結:疫毒多兼濕熱,下趨腸道,與氣血相搏,致使腸絡壅滯,血瘀肉腐,發為痢疾。
- 氣血兩傷:熱毒灼傷陰血,氣機阻滯,故見腹痛後重,痢下黏稠。
臨床表現:
- 主症:下痢赤白相兼,膿血雜下,腹痛陣作,裏急後重。
- 兼症:或見身熱口乾,胸悶煩躁,舌紅苔黃膩,脈滑數。
- 鑑別要點:與尋常濕熱痢相區別,本病因疫喉轉歸而來,多有喉疾病史及熱毒熾盛之象。
治法:
- 清熱燥濕:針對濕熱壅滯腸道,選用苦寒之品清瀉腸火。
- 涼血行瘀:熱毒灼傷血絡,需涼血止血,兼化瘀通絡以防腐膿。
- 調氣止痛:氣滯則腹痛後重,宜行氣導滯,緩解急迫。
方藥:
- 黃芩湯加減:
- 基礎方:黃芩、芍藥、甘草、大棗。
- 加減:熱重加黃連、梔子;腹痛甚加木香、檳榔;血痢明顯加地榆、槐花。
- 白頭翁湯合芍藥湯化裁:
- 白頭翁、黃柏、黃連、秦皮清熱解毒,合當歸、芍藥調血,木香、檳榔行氣。
- 虛熱傷陰者:可佐阿膠、生地養陰和血。
補充說明:
- 若疫毒深重,可配合「紫雪丹」清熱開竅;
- 後期若見脾胃虛弱,需轉方「香砂六君子湯」健脾化濕,然需謹防餘熱未清。
此症病勢急迫,臨證須辨明虛實寒熱,紧扣疫毒致病特點,方能藥到病除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