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喉後下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疫喉後下痢是一種病名,指疫喉邪毒未盡而引起的痢疾。其症狀包括下痢,便便呈現赤白色,甚至帶有膿血,患者可能還伴有腹痛、拒按、發熱、頭痛、咽痛等症狀。治療此病宜清熱燥濕、涼血行氣、化瘀止痛,可選擇使用黃芩湯、白頭翁湯等方劑。

黃芩湯的組成包括黃芩、黃連、白朮和甘草。其功效是清熱燥濕,涼血止痢。主治疫喉後下痢,症狀包括下痢赤白兼膿血,腹痛拒按,或有發熱、頭痛、咽痛等。用法是水煎服,每日1劑。

白頭翁湯的組成包括白頭翁、黃芩、黃連、白朮和甘草。其功效是清熱燥濕,涼血行氣,化瘀止痛。主治疫喉後下痢,症狀包括下痢赤白兼膿血,腹痛拒按,或有發熱、頭痛、咽痛等。用法是水煎服,每日1劑。

黃芩、黃連、白朮、甘草都屬於清熱燥濕的藥材,可用於治療疫喉後下痢。其中,黃芩擅於清熱燥濕,可用於治療濕熱下痢;黃連擅於清熱解毒,可用於治療疫喉後下痢;白朮擅於健脾燥濕,可用於治療脾虛濕盛所致的下痢;甘草則可以緩和諸藥的藥性,協調諸藥的功效。

現代研究證實,黃芩、黃連、白朮、甘草具有抗菌、抗炎、解熱、鎮痛、抗氧化和免疫調節等作用。白頭翁則具有抗菌、抗炎、抗氧化和免疫調節等作用。因此,黃芩湯和白頭翁湯對於治療疫喉後下痢有著良好的效果。

然而,需特別注意,使用此方劑時應在醫師指導下進行,孕婦應慎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