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喉後虛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疫喉後虛勞

疫喉後虛勞,為中醫病名,指疫喉(泛指具有傳染性之喉科疾患,如白喉、猩紅熱等熱性喉症)癒後,因余毒未清,正氣大傷,或調攝失當所致之虛損證候。其病機關鍵在於疫毒傷陰耗氣,致使臟腑陰陽兩虛,尤以肺、脾二臟受損為著。

病因病機

  1. 余毒未清:疫喉雖癒,然熱毒未盡,潛伏體內,暗耗陰液,灼傷正氣。
  2. 正氣虧虛:疫毒熾盛,劫傷津液,導致肺陰不足;若兼過用寒涼之藥,更易損傷脾陽,形成氣陰兩虛或陰陽俱損之候。
  3. 調攝失宜:病後未慎起居,或勞倦過度、恣情縱欲,致使精血耗傷,正氣難復。

臨床表現

本病常見以下證型:

1. 肺陰大傷證

  • 主症:咽乾口燥,乾咳少痰,或痰中帶血,聲音嘶啞,潮熱盜汗。
  • 舌脈:舌紅少津,脈細數。
  • 病機:疫毒灼肺,肺陰虧耗,虛熱內生。

2. 脾陽下陷證

  • 主症:神疲乏力,食少便溏,氣短懶言,甚則脫肛、子宮下垂。
  • 舌脈:舌淡苔白,脈弱無力。
  • 病機:脾氣虛弱,中氣下陷,升舉無力。

3. 陰陽兩虛證

  • 主症:形體羸瘦,面色蒼白或潮紅,心悸氣短,畏寒肢冷而手足心熱。
  • 舌脈:舌淡或紅,脈沉細弱。
  • 病機:久病及腎,陰損及陽,陰陽俱虛。

治療原則

治療當以「扶正祛邪」為大法,根據虛損臟腑及陰陽偏衰情況辨證施治:

  • 肺陰虧虛:宜滋陰潤肺,方用養陰清肺湯或百合固金湯加減。
  • 脾陽下陷:宜補中益氣、升舉陽氣,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。
  • 陰陽兩虛:宜滋陰溫陽並施,方用十全大補湯或龜鹿二仙膠加減。

若兼余毒未清,可佐以清熱解毒之品,如玄參、連翹,但需避免過用苦寒,以防進一步損傷正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