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喉後牙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疫喉後牙疳

疫喉後牙疳為中醫病名,屬牙疳之一類,多因疫喉(如白喉、猩紅熱等溫熱疫毒之症)初癒後,餘毒未清,邪火壅滯於陽明經脈,上攻牙齦所致。其病機主要為熱毒熾盛,灼傷胃絡,腐蝕血肉,故見牙齦腫痛潰爛,甚則色黑腐臭,齒搖脫落,病情嚴重者可延及咽喉,導致膿血淋漓,飲食難進。

病因病機

  1. 餘毒未清:疫喉雖癒,然熱毒未盡,潛伏於體內,循足陽明胃經上擾齒齦。
  2. 胃火上炎:陽明胃經多氣多血,若胃火亢盛,燔灼齒齦,則血肉腐敗成疳。
  3. 陰液耗傷:疫喉多屬溫病範疇,熱毒易耗傷陰津,陰虛火旺,更助火勢,加重牙齦腐潰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牙齦症狀:初起牙齦紅腫疼痛,繼而潰爛流臭涎,色呈紫黑,腐肉脫落,甚則齒牙搖動、脫落。
  • 全身症狀:或伴身熱、口乾舌燥、煩渴引飲、大便乾結、小便短赤等胃熱熾盛之象。

治療原則

清火解毒、涼血消疳為主,兼顧養陰生津。

  • 主方
    • 清胃散(《蘭室秘藏》):黃連、升麻、生地黃、牡丹皮、當歸,清瀉胃火,涼血和營。
    • 竹葉石膏湯(《傷寒論》):竹葉、石膏、半夏、麥冬、人參、甘草、粳米,清熱生津,益氣和胃,適用於熱毒未清兼氣陰兩傷者。
  • 加減
    • 熱毒熾盛者,加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、玄參、連翹以增強清熱解毒之力。
    • 腐潰嚴重者,可配合外治,如人中白散(人中白、兒茶、黃柏、薄荷等)研末外敷,以祛腐生肌。

相關鑑別

  • 風熱牙疳:多由外感風熱引發,牙齦紅腫疼痛,但腐爛程度較輕,病程較短。
  • 走馬牙疳:起病急驟,腐潰迅速,多見於小兒,常因痘疹餘毒或瘧痢後發,病情凶險。

疫喉後牙疳之預後與治療是否及時密切相關,若遷延失治,恐致齒落頰穿,故早期辨證施治尤為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