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喉溺澀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疫喉溺澀
疫喉溺澀為中醫病證名,指疫喉(如爛喉痧、喉痺等疫毒性咽喉疾患)發病過程中,疫毒邪火熾盛,下注膀胱,導致膀胱氣化功能失調,從而出現小便澀痛不利之症。此證多見於疫喉痧疹隱伏未透、邪毒內鬱之際,屬熱毒蘊結下焦之變證。
病因病機
疫喉多因感受時行疫毒,或風熱邪毒上攻咽喉所致。若疫毒邪火壅盛,未能及時透解,則可循經下移,影響膀胱氣化。膀胱為州都之官,主司津液,若受熱毒所擾,則氣化不利,水道壅滯,故見小便澀痛、淋漓不暢,甚則尿赤短少。此外,痧隱未透、邪無外達之機,亦為此證關鍵病機,提示疫毒內鬱,需兼顧透邪外出。
臨床表現
主症為咽喉腫痛糜爛(疫喉主證),並伴小便澀痛、尿頻尿急、尿色深赤,或兼見發熱、口渴、舌紅苔黃膩、脈數等熱象。若痧疹隱伏,可見皮膚隱隱紅疹而未透發。
治療原則
治當達邪化毒,通利小便,即清解疫毒、透邪外達的同時,通調水道以復膀胱氣化。臨床常選八正散合清咽利膈湯加減化裁:
- 八正散(《太平惠民和劑局方》):以瞿麥、萹蓄、滑石、木通等清熱利水通淋,導邪下行。
- 清咽利膈湯(《外科正宗》):含黃芩、梔子、連翹、牛蒡子等,清泄上焦疫毒,利咽消腫。
加減方面,若痧隱不透,可加升麻、浮萍以助透疹;熱毒熾盛者,酌加石膏、知母以清氣分熱;若陰傷明顯,見口乾舌絳,可佐生地、玄參滋陰涼血。
其他相關探討
此證與單純淋證(如熱淋)有別,其病源於疫喉,屬「上病及下」之傳變,故治療需標本兼顧,不可單利小便而忽視清解上焦疫毒。歷代醫家如《痧喉正義》亦強調,疫喉變證需審其邪勢趨向,若毒陷下焦,急當通淋透毒,防其內陷生變。
此證候在中醫溫病學中體現了「上下同治」的思維,凸顯中醫整體辨治之特色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