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喉衄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疫喉衄,病證名,乃因疫喉(時疫喉痧、爛喉痧等疫毒喉症)邪火熾盛,上竄肺經,迫血妄行所致鼻衄之候。

【病因病機】
疫喉多由天行厲氣或溫毒時邪侵襲,邪熱壅聚咽喉,熾盛化火。蓋肺開竅於鼻,熱邪循經上犯,灼傷肺絡;又因陽明為多氣多血之經,若邪陷陽明血分,迫血外溢,遂致鼻衄。中醫謂「熱不散則血不止」,其衄血發作,既可視為邪熱外達之機轉,然若衄而不止,則為毒邪深伏血分,耗陰動血之危象。

【證候特徵】

  • 主證:疫喉腫痛潰爛期間,突發鼻衄,量多色鮮
  • 兼證:壯熱煩渴、面赤唇焦、舌絳苔黃燥,脈洪數或細數
  • 危候:衄血如湧,伴有神昏譫語,斑疹紫黑,示熱毒燔灼營血

【治法方藥】

  1. 邪熱外達證

    • 治法:清氣泄熱,涼血和絡
    • 方例:白虎湯合犀角地黃湯加減
      • 石膏、知母清氣分熾熱
      • 犀角(水牛角代)、生地、丹皮、赤芍涼血散瘀
      • 佐黃芩、梔子瀉三焦之火
  2. 毒陷血分證

    • 治法:瀉火解毒,涼血止血
    • 方例:清瘟敗毒飲合十灰散化裁
      • 石膏、黃連、連翹透熱解毒
      • 玄參、紫草滋陰涼血
      • 十灰散(側柏葉、大薊等炒炭)急則治標
  3. 局部止血法

    • 藥末吹鼻:蒲黃炭、血余炭、馬勃粉等分研細吹入
    • 針灸:取上星、迎香穴,三棱針點刺出血

【轉歸預判】
衄後熱退脈靜為順證,示邪隨血泄;若血出而熱毒不減,反見神識昏蒙,乃邪毒內陷心包,急當配合紫雪丹、安宮牛黃丸等透竅解毒。另有陰虛餘熱未清者,後期宜選青蒿鱉甲湯養陰透熱。

【文獻溯源】
《疫疹一得》云:「熱疫之衄,犀角、玄參所必用」;《臨證指南醫案》亦載:「疫毒衄血,須辨在氣在血」,皆指明疫喉衄當從氣血分消論治。其病機與西醫學「感染性出血」之病理有互通之處,然中醫獨重「火毒迫血」之整體辨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