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喉嘔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疫喉嘔吐
證名。指因感染疫癘之氣(如疫喉痧、白喉等喉科疫病),邪熱熾盛,侵犯肺胃,導致胃氣上逆而發嘔吐。此證多見於疫喉發病過程中,因熱毒內蘊,上衝咽喉,兼犯胃腑,使胃失和降,氣逆於上,故見嘔吐。
病因病機:
- 邪熱內蘊:疫癘之邪從口鼻而入,首犯肺衛,繼而化熱內傳,蘊結於胃。
- 胃氣上逆:熱毒壅盛,擾動胃腑,胃氣不降反升,故發嘔吐。
- 痧透與否:若疫毒外透,痧疹發越,則嘔吐可隨之緩解;若邪盛不達,痧透不暢,則嘔吐加劇,甚則熱毒內陷,病情轉重。
辨證要點:
- 嘔吐頻作,多伴咽喉腫痛、發熱、痧疹隱現或成片。
- 舌質紅,苔黃或黃膩,脈數或滑數。
- 若兼見口渴煩躁、胸悶腹脹,為熱毒壅胃之象。
治法方藥:
以透邪解毒、清熱和胃為原則。
- 主方:銀翹散合黃連蘇葉湯加減。
- 銀翹散(《溫病條辨》):疏風清熱、透表解毒,針對疫喉初起邪在肺衛。
- 黃連蘇葉湯(《症因脈治》):黃連清胃熱,蘇葉和胃止嘔,二者相配,清熱降逆。
- 加減:
- 若嘔吐甚者,加半夏、竹茹以降逆止嘔。
- 熱毒熾盛者,加石膏、知母以清泄胃火。
- 痧透不暢者,加浮萍、蟬蛻以助透邪。
其他治法:
- 針灸:取內關、足三里、中脘等穴,調和胃氣、止嘔降逆。
- 外治:以冰硼散或六神丸研末吹喉,清熱消腫,緩解咽喉腫痛。
此證預後與疫毒透發密切相關,早期清解透邪為治療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