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喉氣促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疫喉氣促
病證名,屬中醫喉科範疇,指因疫喉(疫癘之邪侵犯咽喉)後,火毒熾盛,內結於肺胃,導致肺氣宣發肅降失常,而出現氣息急促之危重證候。此症多為疫喉病情惡化,肺氣欲絕之徵兆,臨床須辨明病機,及時施治。
病因病機
- 火毒內陷:疫喉多因時行疫癘之邪(如痧毒、戾氣)或風熱邪毒侵襲咽喉,若失治誤治,邪熱化火,內蘊肺胃,灼傷津液,致使肺胃氣機壅滯。
- 肺氣閉鬱:肺主氣司呼吸,邪熱燔灼,肺絡受損,宣肅失司,氣道不利,故見呼吸急促,甚則氣逆喘鳴。
- 痰熱壅阻:火毒煉液成痰,痰熱互結,阻塞氣道,加重氣促,並可伴隨痰鳴、聲嘶等症。
臨床表現
- 主症:氣息急促,呼吸困難,甚則張口抬肩,胸悶窒塞。
- 兼症:咽喉紅腫潰爛,痰涎壅盛,聲音嘶啞,高熱煩渴,舌質紅絳,苔黃燥或焦黑,脈洪數或細促。
辨證要點
- 實熱熾盛:氣促伴壯熱、咽喉腐爛、脈洪大,屬肺胃火毒燔灼。
- 氣陰兩傷:若氣促而氣息微弱,面白汗出,舌乾少津,為火毒耗氣傷陰,肺氣欲絕之危候。
治療原則
- 清熱解毒:重用石膏、黃連、梔子等瀉肺胃之火。
- 宣肺化痰:配杏仁、瓜蔞、貝母以化痰開閉。
- 涼血利咽:選用赤芍、玄參、連翹以解毒利咽喉。
- 益氣固脫:若見氣陰耗竭,加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以救逆固本。
相關文獻
此症與《喉科秘旨》所述「疫喉毒陷」、《溫病條辨》「熱壅肺絡」等病機相類,均強調火毒壅盛致氣機逆亂。古籍中亦提及「喉痧氣促」之證,乃疫喉合併痧毒內攻,治法當清熱透痧並舉。
疫喉氣促為急重之候,中醫辨證需區分邪實與正虛,針對病機遣方用藥,以達清解、宣透、固脫之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