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喉遺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疫喉遺毒
疫喉遺毒為中醫病證名,指疫喉(如爛喉痧、白喉等疫癘之邪所致的咽喉疾患)初癒後,因邪毒未盡而遺留於臟腑、經絡之間,引發後續不同證候的病理狀態。此病機多由疫毒深重,或正氣不足,未能完全祛邪外透所致,其表現因人而異,須依據臟腑經絡所傷及餘毒性質辨證施治。
病因病機
疫喉多因時行疫癘之邪侵襲,邪毒熾盛,上攻咽喉。若治療不徹底,或患者正氣虛弱,餘毒未能盡除,可內潛於肺胃、肝腎,或留滯於經絡。中醫認為,毒邪鬱久可化熱、生痰,甚至耗傷陰血,導致虛實夾雜之證。
臨床表現
遺毒之證多元,常見以下幾類:
- 肺胃餘熱:症見咽乾口燥、低熱不退,或咳嗽痰黏,舌紅苔薄黃,脈細數。
- 陰虛毒戀:疫喉傷陰,虛火內擾,見咽喉隱痛、午後潮熱,舌紅少津,脈沉細。
- 經絡瘀阻:毒滯經絡,氣血不暢,可致頸項腫痛、關節痠痛,或肌膚發斑。
- 心脾兩虛:毒邪暗耗氣血,現怔忡、乏力、納差,舌淡脈弱。
治療原則
以「清餘毒、扶正氣」為總綱,根據證型配伍:
- 清熱解毒:選用連翹、玄參、板藍根等,清除肺胃餘熱。
- 養陰透毒:如生地、麥冬、丹皮,適用於陰虛毒戀者。
- 活血通絡:以丹參、赤芍、忍冬藤化解經絡瘀滯。
- 益氣健脾:黨參、白朮、茯苓等,調補心脾不足。
古籍《疫喉淺論》提及:「疫毒暴戾,善走竄而內伏,治當逐層透達,勿令留寇。」故臨證需細審病位深淺,靈活運用透邪、解毒、扶正之法,方能使臟腑調和,毒無所依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