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喉譫語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疫喉譫語

定義與病機
疫喉譫語為中醫證候名,指因疫毒內侵,發為疫喉(如爛喉痧、喉痺等熱性喉疾)後,邪毒未能從表透解,反內陷心包,擾亂神明所致之神識昏蒙、言語錯亂之重症。此證多見於溫疫類疾病,屬「熱入心包」範疇,常伴隨痧疹隱伏不發、咽喉腐爛等危象,反映疫毒熾盛、陰液耗傷之病理狀態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神志異常:輕者煩躁譫妄,重則昏迷不省,語無倫次。
  2. 咽喉病變:喉部紅腫潰爛,或有假膜覆蓋,吞嚥困難,甚則氣道受阻。
  3. 痧疹徵象:痧疹隱伏皮下不得透發,或疹色紫暗,為毒邪鬱閉之兆。
  4. 伴隨症狀:高熱不退、面赤唇焦、舌絳少津、脈數或細疾,或見肢厥、抽搐等熱極生風之候。

病因病機

  • 疫毒內蘊:外感時行疫癘之氣(如溫熱穢濁之邪),毒聚咽喉,化火生痰。
  • 邪陷心包:疫毒未從氣分或血分透解,反因正虛或誤治,深陷營血,上蒙清竅,擾亂心神。
  • 陰傷毒熾:熱毒灼傷陰津,煉液為痰,痰熱互結,進一步閉阻心絡。

治法與方藥

  1. 達邪解毒:透解鬱伏之疫毒,可選用「清瘟敗毒飲」加減,以石膏、黃連、犀角(現多用水牛角代)等清氣涼血。
  2. 清心開竅:針對神昏譫語,急予「安宮牛黃丸」「紫雪丹」等芳香開竅、瀉熱醒神;若痰熱壅盛,可配合「至寶丹」化濁通竅。
  3. 利咽涼血:佐以玄參、連翹、板藍根等解毒利咽,生地、丹皮涼血散瘀。

類證鑑別

  • 熱入營分譫語:多見於溫病中期,以夜熱早涼、斑疹隱現為主,咽喉腐爛較輕,方選「清營湯」。
  • 陽明腑實譫語:伴腹滿便閉、潮熱汗出,治宜「大承氣湯」通腑瀉熱,無喉爛痧隱之症。

預後轉歸
疫喉譫語屬急危重症,若及時清解透邪、開竅醒神,可望熱退神清;若延誤救治,恐致毒燔氣血、陰竭陽脫,甚則內閉外脫而亡。歷代醫家如吳鞠通《溫病條辨》、余師愚《疫疹一得》均強調「逐穢透痧」為治療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