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喉自汗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疫喉自汗
疫喉自汗為中醫病證名,指罹患疫喉(又稱疫疹喉痧、爛喉痧)期間伴隨之汗出症狀,其病機與預後關鍵在於「毒邪外透與正氣盛衰」之關係,臨床須區分順逆,辨證施治。
病因病機
疫喉多因感受時行疫毒(如痧毒、癘氣),邪從口鼻而入,鬱於肺胃,上攻咽喉所致。自汗之發,乃正邪交爭、氣機外達之象。其病理可分兩端:
- 毒隨汗洩:若正氣充盛,驅邪外透,則汗出後痧疹顯露、喉爛減輕、神志轉清,屬順證。此為邪從汗解,氣機通暢之兆。
- 毒陷正虛:若汗出而痧隱不暢、喉爛加劇、神昏譫語,乃疫毒內陷,正氣不支之逆證。多因陰液耗傷,或誤治導致邪遏膜原,正虛無力托毒外出。
辨證論治
1. 順證(毒邪外透)
- 表現:汗出溱溱,痧疹遍布、色澤紅活,喉痛漸緩,身熱漸退,脈象浮數有力。
- 治則:清熱解毒,涼血透痧。
- 方藥:可於粘子解毒湯基礎上加減,酌配銀花、連翹、石膏、丹皮等,助邪外達。
2. 逆證(正虛毒陷)
- 表現:汗多黏冷,痧疹驟隱或紫黯,喉爛糜腐蔓延,神昏煩躁,舌絳苔剝,脈細數或沉伏。
- 治則:扶正透邪,清營解毒。
- 方藥:
- 氣陰兩傷:合用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益氣斂陰,佐以玄參、犀角(現用水牛角代)清營涼血。
- 毒壅氣分:仿清瘟敗毒飲思路,加重石膏、知母、黃芩等氣分藥,並佐少量薄荷、蟬蛻宣透伏邪。
附:名方參考
- 粘子解毒湯(《痧喉正義》)
組成:粘子(牛蒡子)、甘草、桔梗、玄參、黃芩、黃連、連翹、梔子、薄荷。
功用:清熱利咽,解毒透痧,原方多用於疫喉初起,熱毒壅盛之證。
中醫理論延伸
疫喉自汗之逆證,可參《溫病條辨》「邪陷正虛」之論,屬「內閉外脫」危候。其汗乃陰陽離決之先兆,非單純表證可比,故禁用辛溫發汗,恐更傷津液。另需注意,疫喉與白喉雖均有咽喉潰爛,然前者多伴痧疹、暑濕特性,後者屬燥火傷陰,治法迥異,不可混淆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