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癘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疫癘
病名
- 傳染性疫病
疫癘為具有強烈傳染性、易於流行於一時一地的疾病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卷十》。其特性為發病急驟、病情兇險,且能於人群中迅速傳播,故亦稱「瘟疫」或「時氣」。如《醫學入門·卷四》所言:「疫疾如有鬼癘相似,故曰疫癘,又曰時氣。」此類疾病多因天地間乖戾之氣(異常氣候或瘴癘之氣)與人體內虛相合而發,致病邪氣性質暴烈,易傷營衛,引發高熱、發斑、吐衄等症。 - 濕溫與疫癘關係
濕溫病中若夾雜強烈傳染性者,亦可歸類為疫癘。《六氣感證要義·濕溫》指出:「濕溫一證,即藏疫癘在内,一人受之則為濕溫,一方受之則為疫癘。」此說明濕溫本為外感濕熱邪氣所致,然若邪氣熾盛,兼夾毒癘之氣,則轉為可廣泛傳染之疫病,臨床表現除身熱不揚、脘痞苔膩等濕溫典型症狀外,更見傳染性及病情加重之特徵。 - 大頭痛與疫癘
另有一類疫癘表現為「大頭痛」,其特徵為頭面紅腫熱痛,甚則潰爛流膿,且具傳染性。《此事難知·卷下》載:「大頭痛者,雖為在身在上,熱邪伏於已,又感天地四時非節瘟疫之氣,所著所以成此疾,至於潰裂膿出,而又染他人,所以謂之疫癘也。」此證多因熱毒熾盛上攻頭面,復感疫氣所致,屬中醫「大頭瘟」範疇(參見大頭痛條)。
中醫病機與辨治
疫癘之發,中醫認為與「戾氣」或「癘氣」相關,此異於常邪,多從口鼻而入,伏於膜原,內傳臟腑。其辨治須分寒熱燥濕:
- 暑燥疫:多見高熱煩渴、斑疹吐衄,治法以清熱解毒為主,如清瘟敗毒飲。
- 濕熱疫:常見身熱不揚、胸脘痞滿,宜化濕辟穢,如達原飲加減。
- 大頭瘟:頭面焮腫,宜普濟消毒飲清熱解毒、疏風散邪。
歷史淵源
古代醫家如吳又可在《溫疫論》中明確提出「戾氣致疫」學說,強調疫癘非六淫所感,而為天地間別有一種異氣,具特異性與選擇性(如「牛病而羊不病」),此見解早於現代微生物學,體現中醫對傳染病的獨特認知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