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癧皰瘡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【疫癧皰瘡】
疫癧皰瘡,古稱「痘瘡」,首見於隋代巢元方《諸病源候論》,屬中醫外科疫病範疇。其名「疫」指具傳染性,「癧」言其結聚成瘡,「皰瘡」則形容皮膚隆起皰疹、膿瘡之狀。此症多因時行疫毒內侵,或濕熱火毒蘊結肌腠所致,臨床以遍身發皰、潰爛流漿為特徵,與今之天花、水痘等傳染性皰疹疾病有相通之處。

病因病機

  1. 疫毒外襲:時行戾氣經口鼻或肌表侵入,先犯肺衛,繼而內傳營血,鬱而化熱,外發為皰瘡。
  2. 濕熱內蘊:飲食不節或脾虛生濕,濕聚化熱,燻蒸肌膚,與外邪相搏,發為膿皰。
  3. 正虛邪戀:若稟賦不足或氣血兩虛,邪毒難透,易致皰瘡纏綿難癒,甚則毒陷心包。

證候特點

  • 初起:惡寒發熱,頭身疼痛,疹點隱約,色紅如粟。
  • 進展期:疹轉水皰,根盤紅暈,皰液初清後濁,伴口渴、煩躁、舌紅苔黃膩。
  • 重證:皰瘡密布,潰後糜爛,或紫黯如煤、凹陷乾枯,爲毒熾血瘀之象。

古籍論述
《諸病源候論·瘡病諸候》載:「熱毒氣盛,發於皮膚,與血氣相搏,則生皰瘡。」明代《瘍醫準繩》進一步區分痘瘡之順逆,謂「色潤形圓者吉,紫黑塌陷者凶」,強調辨皰形色澤以判預後。

與類似病證鑒別

  • 麻疹:疹點細小如麻粒,無皰液,多發於小兒。
  • 丹毒:皮膚焮紅成片,邊緣隆起,無皰疹。
  • 天疱瘡:皰大壁薄,易潰滲液,屬脾虛濕盛。

此症治療首重清熱解毒、透邪化濕,方選黃連解毒湯、升麻葛根湯加減;若毒陷血分,則需涼血消斑,用犀角地黃湯(現以水牛角代犀角)。外治以清熱收斂爲主,可予青黛散或黃柏末調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