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痢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疫痢之中醫詳論

病名與定義

疫痢乃因天行疫毒侵襲所致之痢疾,其特徵為傳染性極強,易於人群中迅速蔓延。此病與時氣運轉密切相關,多發於特定氣候異變之際,屬中醫「時疫痢」範疇。

病因病機

天行疫毒為患

疫痢之成,主因三端:

  1. 濕熱疫毒:見於「流衍之紀」,雨濕過盛,或二火(君火、相火)司令之時,濕熱鬱蒸,化生疫毒,下注腸腑。
  2. 燥火疫毒:燥金行令之際,氣候乾熱,燥火灼傷津液,腸絡受損,致下痢夾雜紫血。
  3. 寒濕疫毒:偶見於寒濕偏勝之年,寒邪凝滯,與濕相搏,困阻脾陽,然臨床較為少見。

病位與傳變

疫毒先犯膜原,繼而內迫腸腑,損傷絡脈。其病機核心為「毒壅腸絡,氣血失和」,若熱毒熾盛,可驟然內陷心營,見神昏譫語,此即「疫毒痢」之危候。

臨床表現

  • 主症:暴痢膿血,或純下鮮血,或瀉紫黑血水,穢臭異常;身熱熾盛,頭痛如劈。
  • 兼症:胸膈痞滿,嗌乾煩渴,小便赤澀,甚則四肢厥逆(熱深厥深之象)。
  • 特徵:發病急驟,長幼相染,闔境同病,與尋常痢疾之單獨發病迥異。

診斷與辨析

需與以下病證相鑒別:

  • 常痢:多因飲食不潔,無傳染性,症候較輕。
  • 霍亂:吐瀉並作,無裡急後重,下痢物如米泔。
  • 暑溫夾痢:先有高熱神昏,後見下痢,病位重心在氣營。

治法方藥

治則

以「清解疫毒,調和氣血」為大法,依病勢淺深分階段施治:

初期(疫邪在表)

  • 表證未解:憎寒壯熱,舌白膩者,宜逆流挽舟,疏表透邪。
    • 方藥:羌活、獨活、柴胡、葛根、檳榔、厚朴。
    • 變通:若暑濕偏重,加香薷、藿香。

中期(疫毒熾盛)

  1. 濕熱型

    • 症見:下痢赤白黏凍,肛門灼熱,脈洪滑數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基礎方:香連丸(黃連、木香)合六一散。
      • 濕遏氣機:香連平胃散(蒼朮、厚朴、陳皮)。
      • 熱毒壅盛:白頭翁湯加金銀花、馬齒莧。
  2. 燥火型

    • 症見:下痢紫血,口渴脈數,舌絳少津。
    • 方藥
      • 當歸銀花湯(當歸、金銀花、生地、丹皮)送服當歸大黃丸。
      • 陰傷甚者:合犀角地黃湯(水牛角代犀角)。

危候(毒陷心包)

  • 症見:神昏抽搐,痢下如屋漏水。
  • 急救:紫雪丹、安宮牛黃丸。

經典補充

《傷寒雜病論》雖未明言「疫痢」,然「熱利下重」用白頭翁湯之訓,實為本證治法源流。《溫疫論》更闡明:「疫者,感天地之癘氣……邪從口鼻而入」,提示疫痢可從「溫疫」門中求治。

備考:古之「疫毒痢」與今之中毒性菌痢頗有相通,然中醫論治首重辨氣血、察津液,非專執殺菌一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