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疫瘧為中醫學之專有病名,屬瘧疾之特殊類型,其特徵為具有地域流行性及病情險惡。《三因極一病證方論》明確指出:「病者發寒熱,一歲之間,長幼相若,或染時行,變成寒熱,名曰疫瘧。」說明此病具傳染性,常於特定時節在區域內廣泛流行,《張氏醫通》更記載「夏秋之間,沿門闔境皆是」,反映其流行病學特點。

病因病機方面,疫瘧主要因感受疫癘之氣,兼夾瘧邪所致。其發病與季節氣候異常密切相關,多見於暑濕交蒸之際,疫毒挾濕熱穢濁之氣,由口鼻或肌表侵襲人體,伏於膜原,進而內擾臟腑。病位主要在少陽經與陽明經,重者可深入營血。

臨床表現具以下特徵:

  1. 熱型特異:壯熱多汗而渴,熱勢弛張,或寒熱往來劇烈。
  2. 兼證複雜:常見煩熱大渴、譫妄狂悶等陽明經證候,或見寒熱便秘之少陽陽明合病表現。
  3. 傳變迅速:若不即時治療,易內陷心包而見神昏譫語。

辨證施治要點如下:

  • 邪伏膜原證:見憎寒壯熱、頭痛煩躁,方用達原飲以開達膜原,方中檳榔、草果、厚朴共奏辟穢化濁之效。
  • 陽明熱熾證:若兼表證未解而見煩熱大渴,宜桂枝白虎湯清熱生津,解肌透邪。
  • 熱擾心神證:出現譫妄狂悶者,當用涼膈散加草果,既清上焦膈熱,又除瘧邪。
  • 少陽陽明合病證:寒熱往來伴便秘,施以大柴胡湯和解少陽,通下里實。
  • 正虛邪戀證:虛人發散後熱不退,可投人參敗毒散,扶正祛邪並施。

古代醫家尚有不換金正氣散、五瘟丹、如意丹等方劑運用,皆針對疫瘧穢濁之特性而設。其中五瘟丹取黃連、黃芩等苦寒之品清熱解毒,配合芳香化濁藥物,體現中醫「治疫必先解毒」之則。

此病與普通瘧疾(詳見瘧疾條)之區別,關鍵在於具有明顯的時行性與傳染性,且症狀更為劇烈,故治療上除截瘧外,尤重清熱解毒、化濕辟穢等法。清代溫病學派對其辨治有進一步發揮,認為當參合衛氣營血辨證,熱入血分者需加用犀角、生地等涼血之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