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驚卒恐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驚卒恐
定義與病因
「大驚卒恐」為中醫病因名詞,首見於《景嶽全書·小兒則》,指小兒因突然遭受強烈驚嚇或恐懼,導致心神受擾、氣血失調的病理狀態。小兒臟腑嬌嫩,形氣未充,心膽之氣尤為脆弱,驟遇外界驚恐刺激(如巨響、陌生環境或突發事件),易使氣機逆亂。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驚則氣亂,恐則氣下」,驚恐過度可傷及心主神明、膽主決斷之功,進而影響氣血運行。
病機與證候
- 氣機逆亂:驚恐擾動肝膽,肝失疏泄,膽氣不寧,氣機升降失常。
- 心神失養:心藏神,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出現煩躁、夜啼、睡臥不寧。
- 氣血失和:恐傷腎,腎氣不固則「氣下」,可見二便失禁;氣亂則血行不暢,面色乍赤乍青,或大便色青(肝木乘脾土之象)。
臨床表現
- 神志異常:驚惕不安、多哭易怒、精神恍惚。
- 氣血失調:面色潮紅或青白,大便溏泄色青。
- 臟腑反應:睡中驚跳、手足振顫,甚則心悸氣短。
治法與方藥
以「安神定志、調和氣血」為原則,常用方劑如《秘旨安神丸》:
- 組成:人參(補益心氣)、酸棗仁與茯神(養心安神)、當歸與赤芍(養血活血)、五味子(收斂浮越之氣)、半夏與橘紅(理氣化痰)、甘草(調和諸藥)。
- 加減:若肝風內動,可加鉤藤、蟬蛻以熄風鎮驚;腎氣虧者,酌加熟地黃、龍骨以固攝下元。
理論延伸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指出:「小兒驚怖,皆屬肝膽」,強調驚恐病位與肝膽密切相關。清代《醫宗金鑒》進一步提出「驚則傷肝,恐則傷腎」,治療需兼顧滋水涵木(補腎以平肝)。此外,心屬火,肝屬木,火木相生,驚恐日久可能化火,衍生心肝火旺之證,此時可配合清心瀉火之品,如黃連、梔子。
古籍參考
- 《靈樞·本神》:「恐懼而不解則傷精,精傷則骨痠痿厥。」
- 《小兒衛生總微論方》:「小兒驚悸,多因血氣未定,觸異致驚。」
此證雖多見於小兒,然成人若素體心膽氣虛,亦可因猝恐致病,治法當以調暢情志為先,輔以藥物疏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