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痧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疫痧

疫痧,又稱疫喉痧爛喉痧,為中醫病名,屬於溫病範疇,相當於現代醫學所稱之猩紅熱,為一種具有傳染性的急性熱病。其病因多為疫毒之邪(即具強烈傳染性的外邪)直接侵犯肺臟,並上攻咽喉,導致咽喉潰爛、痧疹密布等特徵性症狀。清代醫家陳耕道於《疫痧草》中明確指出:「疫痧者,疫毒直乾肺臟,而喉爛氣穢。」強調此病以肺系受邪為核心病機,並伴隨熱毒熾盛之表現。

病因病機
疫痧主要由外感疫毒時邪所致,其邪氣性質多屬溫熱穢濁,具有強烈傳染性。疫毒自口鼻而入,首犯肺衛,繼而內傳氣分,甚則深入營血。若邪熱壅滯咽喉,則致咽喉腫痛潰爛;若熱毒外透肌表,則見全身痧疹密布,色赤如丹,嚴重者可呈現紫黑斑點。此外,疫毒極易化火傷陰,若病勢未得控制,可能進一步耗傷肺胃陰液,甚至內陷心包,引發神昏譫語等危候。

臨床表現

  1. 初起階段:病起急驟,可見發熱惡寒、頭痛身楚、咽喉紅腫疼痛等衛分證候。
  2. 熱盛期:邪入氣分後,高熱不退,咽喉腐爛加劇,並見痧疹透發,先後從頸項、胸背蔓延至四肢,疹色鮮紅如朱,壓之褪色,疹間皮膚泛紅。舌質紅絳,苔黃燥,脈洪數。
  3. 恢復期:若治療得當,熱退疹消,但常伴隨陰津耗傷之象,如口乾舌燥、皮膚脫屑等。

中醫治療原則
疫痧的治療以清熱解毒、涼血透痧為主,並需顧護陰液。根據病程階段不同,治法有所側重:

  • 初期邪在肺衛:宜辛涼透表,選用銀翹散加減,酌加板藍根、馬勃等利咽解毒之品。
  • 熱毒熾盛期:需清氣涼營、解毒利咽,方選清瘟敗毒飲,或配合涼營清氣湯(犀角、生地、石膏等)。若咽喉腐爛甚者,可外用錫類散吹喉。
  • 後期陰傷:宜滋陰生津,方用沙參麥冬湯益胃湯,以清養肺胃之陰。

古籍文獻補充
除《疫痧草》外,清代《瘍醫大全》《喉科心法》等亦對疫痧有詳細論述,指出其「痧疹如雲、咽喉潰腐」的典型表現,並強調「治痧當急清血熱,遲則毒陷」。此類記載進一步深化中醫對疫痧熱毒蘊結血分的認識,且提示早期截斷病勢的重要性。

與相似疾病鑑別
疫痧需與白喉(喉間假膜堅韌不易剝離)、麻疹(疹間皮膚正常,科氏斑特徵)等疾病區分。中醫尤其重視從舌脈與疹色辨證,如疫痧之舌質紅絳如楊梅(「楊梅舌」),為其獨有特徵。

(註:本文僅述中醫理論框架,具體用藥須遵專業辨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