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疫疹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疫疹
病證名。指疫病過程中伴隨發疹之證候,屬外感熱病範疇,首載於清代醫家余師愚所著《疫疹一得》。其病因多為感受疫癘之邪,邪毒內蘊,熱毒熾盛,外迫肌膚而發疹。疹象特徵為緊束有根,色多呈紫黑,疹色愈深暗者,反映熱毒愈甚;若疹透不暢,延至四、五日尚未發透者,乃毒邪深伏、氣血壅滯之危候。
病因病機
疫疹之成,關鍵在於「毒火鬱伏」。疫癘之邪性烈,從口鼻或肌表侵入,先犯肺胃,迅即化熱內傳營血。熱毒燔灼,則血絡受損,外竄肌膚;若兼夾濕穢,可阻滞三焦,使疹透不利。清代溫病學派強調「疹為太陰風熱,斑為陽明火毒」,而疫疹常斑疹並見,屬氣血兩燔之重症。
臨床表現
- 初期:惡寒壯熱,頭痛如劈,甚則躁擾不遜、譫語神昏。
- 舌脈:舌質絳紅,芒刺叢生,苔黃燥或焦黑;脈多洪數或沉實。
- 兼症:熱毒上攻可致嘔逆,下迫大腸則見瀉利;若熱深厥深,可見肢冷而胸腹灼熱。
辨證要點
- 察疹色:
- 紫紅緊束:熱毒鬱結血分。
- 色黑如煤:火極似水,毒瀕危境。
- 審透發:疹透有序為順,若遲滯不發或驟隱,均屬邪毒內陷之兆。
治法方藥
以清熱解毒、涼血透疹為大法,主方選清瘟敗毒飲(石膏、生地、犀角、黃連等),此方融白虎湯、黃連解毒湯、犀角地黃湯於一體,能大清氣血邪熱。若熱毒壅於上焦,胸膈煩灼,可合用涼膈散(去硝、黃,加石膏以增清肺胃之力)。若疹隱不透,可佐紫草、浮萍以透邪外達;神昏者,加安宮牛黃丸開竅醒神。
相關鑒別
- 斑與疹:斑屬肌肉層,壓之不褪;疹浮於皮,摸之礙手。疫病中二者常並見,統稱「斑疹」,然治法有側重。
- 普通風疹:非疫毒所致,疹色淡紅,全身症狀輕,不伴氣血兩燔之候。
文獻溯源
《疫疹一得》詳述「疫疹」乃「火毒迫血」之變,並創清瘟敗毒飲為治疹名方。後世溫病著作如《溫熱經緯》進一步闡發疹證與營血分證之關聯,強調「透疹勿忘涼血,涼血須兼透邪」之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