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悒悒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悒悒之中醫釋義及相關理論探討
「悒悒」一詞見載於《內經》,為古典中醫描述情志與氣機失調之專有術語。《素問·刺瘧篇》明確記載足厥陰肝經瘧疾所致「意恐懼氣不足,腹中悒悒」之證,唐代王冰注釋「悒悒」為「不暢之貌」,揭示此證候核心在於氣機壅滯、情志抑鬱的病理狀態。
一、字義溯源與經絡關聯
「悒」字本義為憂鬱纏塞,《說文解字》釋作「不安也」。中醫理論中,此狀態特與足厥陰肝經密切相關。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,若經氣受阻則見「悒悒」之候,表現為胸脅滿悶、氣息不暢、情緒低沉等症,此即《靈樞·經脈》所云「肝所生病者,胸滿嘔逆飧泄,狐疝遺溺閉癃」之部分範疇。
二、病理機轉探析
從臟象學說論之,悒悒形成主要有二途:
- 肝鬱氣滯:情志不遂導致肝失疏泄,氣機鬱結於中焦,故見腹中窒塞感,此與《丹溪心法》「氣血沖和,萬病不生,一有怫鬱,諸病生焉」互為印證。
- 膽氣虛怯:足厥陰絡屬膽腑,《中藏經》謂「膽者,中清之府也」,若膽虛不決則伴見「意恐懼氣不足」,形成肝膽同病之悒悒證候。
三、歷代醫家發揮
金元時期李東垣於《脾胃論》擴充其義,指出「脾胃之氣不足而悒鬱不暢」,將中焦氣機納入悒悒病機範疇。清代葉天士進一步闡明,肝鬱日久可化火生風,形成「悒悒→鬱熱→陰傷」的傳變鏈條,見於《臨證指南醫案》木乘土諸案。
四、治療思路舉隅
《內經》以「刺足厥陰」為治,後世發展出多樣治法:
- 藥物:柴胡疏肝散、逍遙散等方劑疏解悒鬱
- 針灸:取期門、太衝等穴調暢肝經氣血
- 導引:《諸病源候論》載「噏月精法」調息以開鬱
此證候演變可反映中醫學對情志致病認識的深化過程,從單一經絡證候發展為臟腑氣化理論的重要觀察指標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