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悒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悒悒是一個中醫名詞,用來描述憂悶不暢的狀態,出現在《素問·刺瘧篇》中。這個詞形容了人的情緒壓抑,以及腹部不舒服的感覺。按照王冰的註解,悒悒的意思是指不暢潤的樣子。

悒悒常常出現在肝鬱氣滯和心脾氣虛等病症中。肝鬱氣滯通常表現為胸脅脹悶、噯氣不爽、情緒低落等症狀;而心脾氣虛則會引起心悸、氣短、乏力、食慾不振等症狀。

治療悒悒應該根據具體的病因和辨證施治。對於肝鬱氣滯,可以使用柴胡疏肝散、逍遙散等方劑治療;對於心脾氣虛,可以使用歸脾湯、四君子湯等方劑治療。

為了預防悒悒,我們應該注意保持心情舒暢、情志穩定,避免過度勞累和熬夜等不健康的生活習慣。在飲食方面,應該選擇清淡、容易消化的食物,少吃辛辣、油膩和生冷等刺激性食物。

悒悒雖然是一種常見的症狀,但如果長期不加以治療,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。因此,如果出現悒悒的症狀,應該及早尋求醫療幫助,以免錯過最佳治療時機。

以下是一些與悒悒相關的典籍記載:

  • 《素問·刺瘧篇》中說:“足厥陰之瘧……意恐懼氣不足,腹中悒悒,刺足厥陰。”
  • 《金匱要略·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》中提到:“胸痹心痛短氣,悒悒,短氣,心下痛,溲赤,小便不利,小腹急,刺肓俞。”
  • 《醫宗金鑒·刺法要旨》中說:“悒悒,不暢之貌。如心下悒悒,刺肓俞。”

總之,悒悒是一種常見的症狀,但如果長期不加以治療,可能會導致更嚴重的疾病。因此,如果出現悒悒的症狀,應及早就醫,以免耽誤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