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
此語出自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王冰注,為中醫重要治則之一,後世簡稱「益火消陰」或「扶陽追陰」。其核心在於通過溫補陽氣、扶助命門之火,以消退體內陰寒之邪,適用於腎陽虛衰、陰寒內盛之證。
理論基礎
中醫學認為,人體陰陽需維持動態平衡。腎為先天之本,內寄命門之火(腎陽),乃一身陽氣之根。若腎陽不足,命門火衰,則陰寒內生,進一步導致臟腑功能衰退,出現虛寒證候。此即《內經》所言「陽虛則寒」。而「益火之源」即針對此機理,通過溫補腎陽,從根本激發人體陽氣,驅散陰翳(陰寒之邪)。
臨床表現
腎陽不足、陰寒內盛者,常見以下症狀:
- 全身虛寒:畏寒肢冷,尤以下肢為甚,身倦乏力。
- 腰府失溫:腰脊冷痛痠軟,膝足無力。
- 水液代謝失常:小便清長、夜尿頻多,或小便不利而水腫(陰寒凝滯,氣化不利)。
- 生殖機能衰退:男子陽痿滑精,女子宮寒不孕。
- 舌脈特徵:舌淡胖嫩、苔白滑,脈沉遲細弱,兩尺尤甚。
治法與方藥
此證當以「溫補腎陽」為大法,經典方劑如:
-
腎氣丸(金匱腎氣丸)
- 組成:附子、桂枝(溫陽)、熟地、山茱萸、山藥(滋腎填精)、澤瀉、茯苓、丹皮(利濕瀉濁)。
- 特色:於滋陰中少佐溫陽之品,體現「陰中求陽」之法,適用於腎陽微虛兼水濕停聚者。
-
右歸飲(右歸丸)
- 組成:附子、肉桂(峻補命火)、鹿角膠、杜仲、菟絲子(補腎壯陽)、熟地、枸杞(滋養精血)。
- 特色:純補無瀉,專於溫補腎陽、填充精血,適用於腎陽衰甚而陰精亦虧者。
與其他治則的區別
- 與「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」對比:彼為滋陰以抑陽亢(如六味地黃丸治陰虛火旺),此則扶陽以消陰寒,兩者形成陰陽互濟的治療格局。
- 與「溫中散寒」之別:脾胃虛寒者多用理中湯類,而「益火之源」側重根本性補腎陽,調控全身陽氣生發。
延伸應用
此原則不僅用於腎陽虛證,亦廣義指導一切陽虛陰盛之病,如:
- 五更泄瀉(腎泄):四神丸(補骨脂、肉豆蔻等)溫腎暖脾。
- 痰飲水腫:真武湯(附子配茯苓、白术)溫陽化飲。
總言之,「益火之源,以消陰翳」深刻體現中醫「治病求本」之旨,通過激發人體固有陽氣,恢復陰陽平衡,為臨床治療虛寒證之重要綱領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