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益脾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益脾

益脾,又稱健脾,為中醫重要治法之一,主要指透過調理與補養,增強脾臟生理機能,改善其運化水穀、統攝血液及升清降濁之作用。脾為「後天之本」,主司消化吸收與氣血生化,故益脾法廣泛應用於脾胃虛弱、濕濁內阻及氣血不足等證候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,脾主運化,負責將飲食轉化為精微物質,並輸布至全身;脾亦主統血,維持血液在脈中正常運行。若脾氣虛弱,則常見食少腹脹、大便溏瀉、肢體倦怠、面色萎黃等症。益脾法即針對此類病機,通過藥物、食療或針灸等手段,補益脾氣,恢復其功能。

常見證型與治法

  1. 脾氣虛證

    • 表現:食慾不振、腹脹便溏、神疲乏力。
    • 治法:補益脾氣,方如四君子湯(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)。
  2. 脾陽虛證

    • 表現:腹痛喜溫、肢冷水腫、完穀不化。
    • 治法:溫補脾陽,方如理中湯(人參、乾薑、白朮、甘草)。
  3. 脾虛濕困證

    • 表現:脘悶苔膩、身重嗜睡、大便黏滯。
    • 治法:健脾化濕,方如參苓白朮散(人參、茯苓、白朮、山藥、扁豆等)。

常用藥材與配伍

  • 補氣健脾:黃芪、黨參、白朮、山藥。
  • 祛濕醒脾:茯苓、薏苡仁、砂仁、陳皮。
  • 升舉清陽:升麻、柴胡(常與補氣藥同用,如補中益氣湯)。

其他療法

  • 針灸:常見取穴足三里(胃經合穴)、脾俞(脾之背俞穴),以艾灸或針刺調理脾氣。
  • 食療:如粳米、蓮子、紅棗等性味甘平之品,可輔助健脾益氣。

益脾法不僅用於治療脾胃疾病,亦對肺虛(培土生金)、肝鬱(扶土抑木)等整體調理具有重要意義,體現中醫「治未病」與「整體觀」之特色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