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經隧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名詞介紹
大經隧
大經隧為中醫針灸學之重要概念,指人體經脈系統中氣血運行之主要通道,其規模較大,貫通全身,為經氣輸布之核心路徑。《靈樞·脈度》載:「凡都合一十六丈二尺,此氣之大經隧也。」此處所述之「十六丈二尺」,乃古人通過度量周身經脈總長度,以象徵經氣循環之宏大體系,強調大經隧為氣血運行之總綱。
從中醫理論而言,大經隧與十二正經、奇經八脈密切相關,尤以十二正經為主幹。十二正經分別隸屬五臟六腑,其循行路線相互銜接,形成氣血周流之閉環,而大經隧即統攝此網絡,確保經氣暢通無阻。此外,《靈樞·營衛生會》進一步闡明,營衛之氣亦依賴大經隧而布散全身,內養臟腑,外濡腠理,維繫人體生理平衡。
在臨床意義上,大經隧之通暢與否,直接影響氣血之盛衰及疾病之發生。若大經隧受阻,則氣血運行失調,可表現為疼痛、麻木或臟腑功能失調等證候。故針灸治療常以調暢大經隧為要務,透過刺激特定腧穴,以疏導經氣,恢復氣血之正常輸布。例如,針刺「合谷」、「足三里」等要穴,即能調節大經隧之氣機,達到治病求本之效。
大經隧之概念亦反映中醫整體觀,強調人體經脈系統之統一性與連貫性。其理論不僅為針灸學之基礎,更貫穿於推拿、導引等療法之中,成為中醫診療體系之核心範疇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