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益氣生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3-11-20
名詞介紹
益氣生津[1],中醫名詞,補益法[2]之一。即氣津並補的治療方法。氣津兩虛,多由熱傷氣陰所致,症見汗出過多,肢体怠倦[3],氣短懶言,口乾[4]作渴,舌質紅乾[5],脈虛弱或細等,可用生脈散之屬,以益氣生津,養陰止汗。
《醫宗金鑒·生脈散》中記載:「生脈散,治氣陰兩虛,汗出過多,肢體倦怠,氣短懶言,口乾作渴,舌質紅乾,脈虛弱或細。方中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、甘草、生地黃,益氣生津,養陰止汗。黃芪、白朮,益氣健脾,助人參生津。生薑、大棗,和中助陽,助人參益氣生津。」
益氣生津,是指補益人體氣血津液的一種方法。氣血津液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,氣為人體之本,血為人體之源,津液為人體之液。氣血津液相互依存,相互滋生,共同維持人體的正常生理功能。
益氣生津,可以用於治療氣血津液不足所引起的各種疾病,如氣虛乏力、氣短懶言、自汗盜汗、口乾舌燥、津液不足等。益氣生津的方法有很多,常用的有:
益氣生津,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治療方法,可以有效改善氣血津液不足所引起的各種疾病。但需要注意的是,益氣生津的方法因人而異,一定要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,以免造成不良後果。
參考資訊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