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益氣生津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益氣生津為中醫補益法重要範疇,屬氣津並治之複合治法,其理論根基肇始於《內經》「精氣奪則虛」之說,成熟於金元時期李東垣《脾胃論》氣血津液互化理論。此治法主要針對氣津兩傷病機,其成因多端,除熱病傷陰耗氣外,勞倦內傷、久病失調、誤汗過度均可導致。
■ 核心病機剖析 氣津兩虛證候特徵顯著,臨床可見:
- 氣虛征象:身倦神疲、聲低氣短、動則汗出
- 津傷表現:口燥咽乾、舌面少津、渴欲冷飲
- 舌脈特徵:舌質嫩紅少苔,或見裂紋;脈象細弱或虛大而芤
病理關鍵在於「氣不化津,津不載氣」的惡性循環。元氣虛衰則津液化生不足,津液虧耗復使氣失濡養,二者互為因果。此與單純氣虛或陰虛證存在本質差異。
■ 經典方藥解析 生脈散(人參、麥冬、五味子)為代表方劑,其組方精妙體現「酸甘化陰,氣陰雙補」之法:
- 人參大補元氣為君,其性溫而不燥,《本草備要》謂其「補五臟元氣,生津止渴」
- 麥冬滋陰潤肺為臣,《珍珠囊》載其「治肺中伏火,生脈保神」
- 五味子酸斂生津為佐使,《本草綱目》稱其「補元氣不足,收耗散之氣」
■ 臨床化裁應用 歷代醫家發展出多種變通運用: ▌暑傷氣津:清暑益氣湯(東垣方)加入西瓜翠衣、荷梗等清透之品 ▌燥熱傷肺:沙參麥冬湯配合黃耆,取「培土生金」之意 ▌久病陰虧:加減復脈湯(吳鞠通方)融入阿膠、生地等血肉有情之品
■ 現代機理探究 實驗研究顯示,益氣生津類方劑具有調節神經-內分泌-免疫網絡作用:
- 提升血漿cAMP/cGMP比值
- 增強粒線體ATP生成效率
- 調控NF-κB等炎性因子通路
- 促進唾液腺aquaporin-5表達
此治法體現中醫「陽生陰長」的動態平衡觀,在慢性疲勞綜合徵、乾燥症候群等現代疾病治療中展現獨特價值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