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益氣養血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益氣養血

益氣養血,又稱「補益氣血」或「氣血雙補」,為中醫補益法之一,主要用於治療氣血兩虛證。此法強調同時補益人體之氣與血,以恢復氣血平衡,改善因氣血不足所引發的各種病證。

氣血關係與生理基礎

中醫認為,「氣」與「血」為人體生命活動的兩大基礎物質,二者相互依存、相互化生:

  • 氣為血之帥:氣能生血、行血、攝血,推動血液運行並固攝血液於脈中。
  • 血為氣之母:血能載氣,為氣的生成與功能發揮提供物質基礎。
    若氣虛則血行無力,易致血瘀或血虛;血虛則氣無所附,導致氣虛。因此,氣血兩虛時,需同步調補。

氣血兩虛證成因

氣血兩虛多因以下因素所致:

  1. 脾胃虧損:脾胃為後天之本,主運化水穀精微以化生氣血。若脾胃虛弱,氣血生化乏源。
  2. 失血過多:如外傷出血、婦女崩漏、產後失血等,直接耗傷陰血,長期未補亦連帶耗氣。
  3. 久病耗傷:慢性疾病或過度勞累,暗耗氣血,導致氣血漸虧。

臨床表現

氣血兩虛證常見症狀包括:

  • 面色無華:面色蒼白或萎黃,缺乏光澤。
  • 心悸氣短:心失所養,稍動即感氣促。
  • 形體消瘦:肌肉失於氣血濡養,體弱乏力。
  • 月經不調:女性可見經量少、色淡、周期延後,甚或閉經。
  • 舌脈特徵:舌質淡、苔薄白,脈細弱或沉遲。

常用方劑

中醫臨床常用以下方劑益氣養血,兼顧氣血雙補:

  1. 八珍湯(《正體類要》)

    • 組成:人參、白朮、茯苓、甘草(四君子湯補氣)+熟地、當歸、川芎、白芍(四物湯補血)。
    • 功效:平補氣血,適用於一般氣血兩虛證。
  2. 炙甘草湯(《傷寒論》)

    • 組成:炙甘草、人參、桂枝、生地、阿膠等。
    • 特色:側重補血兼通陽復脈,適用於氣血虛弱兼心悸脈結代者。
  3. 歸脾湯(《濟生方》)

    • 組成:黃耆、人參、白朮、龍眼肉等。
    • 功效:補氣健脾、養血安神,尤擅治療心脾兩虛致氣血不足。

配伍與加減

中醫強調辨證論治,益氣養血方劑常依病機調整:

  • 偏氣虛者:重用黃耆、人參,加強補氣生血之效。
  • 偏血虛者:增加阿膠、枸杞、何首烏等補血藥材。
  • 兼陽虛者:酌加肉桂、附子以溫陽助氣化。

氣血調補的應用

益氣養血法不僅用於治療,亦適用於病後調理或體質改善,如產後養護、貧血、長期疲勞等。透過補氣以生血、補血以載氣,使氣血相生,恢復人體正常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