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益胃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益胃概論

基本概念

益胃乃中醫學中治療胃腑虛損之重要治法,其核心在於調和胃氣、滋養胃陰,以恢復胃腑正常受納、腐熟水穀之生理功能。此治法源自《黃帝內經》"胃者,水穀之海"的理論基礎,後世醫家如李東垣於《脾胃論》中更進一步闡述胃氣對人體生機之關鍵作用。

辨證論治

胃氣虛寒證

臨床表現:胃脘隱痛、喜溫喜按、食少納呆、嘔吐清水、四肢不溫、舌淡苔白、脈沉弱 治則:溫胃建中 常用方藥:

  • 理中湯:人參、白朮、乾薑、炙甘草
  • 黃耆建中湯:黃耆、桂枝、白芍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、飴糖
  • 小建中湯:桂枝、白芍、炙甘草、生薑、大棗、飴糖

胃陰不足證

臨床表現:胃脘嘈雜、饑不欲食、口乾咽燥、大便乾結、舌紅少津、脈細數 治則:滋養胃陰 常用方藥:

  • 益胃湯:沙參、麥冬、生地、玉竹、冰糖
  • 一貫煎:北沙參、麥冬、當歸、生地、枸杞、川楝子
  • 麥門冬湯:麥冬、半夏、人參、甘草、粳米、大棗

相關證型辨識

脾胃氣虛

特徵:納呆腹脹、面色萎黃、氣短懶言、肢體倦怠 治療:益氣健脾,方用四君子湯、六君子湯

胃熱熾盛

特徵:胃脘灼痛、渴喜冷飲、消穀善饑、口臭牙齦腫痛 治療:清胃瀉火,方用清胃散、玉女煎

藥材詳析

溫胃類藥材

  • 乾薑:辛熱,歸脾胃經,溫中散寒
  • 高良薑:辛熱,歸脾胃經,散寒止痛
  • 吳茱萸:辛苦熱,歸肝脾胃腎經,降逆止嘔

滋陰類藥材

  • 麥冬:甘微苦微寒,歸心肺胃經,養陰生津
  • 玉竹:甘微寒,歸肺胃經,養陰潤燥
  • 石斛:甘微寒,歸胃腎經,益胃生津

經絡穴位配合

針灸療法

  • 足三里(胃經合穴):健脾胃、補中氣
  • 中脘(胃之募穴):和胃健脾、降逆利水
  • 內關(心包經絡穴):寬胸和胃、寧心安神

艾灸應用

  • 胃俞穴:溫中和胃
  • 關元穴:培補元氣
  • 神闕穴:溫陽散寒

養生調理

飲食原則

胃氣虛寒者宜溫補,可適量食用生薑、山藥、紅棗;胃陰不足者宜甘涼濡潤,多食銀耳、蓮子、百合。

起居調攝

胃喜潤惡燥,宜定時定量進食,避免過食生冷或辛辣刺激之品。胃氣虛者尤需注意腹部保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