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益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益陰
益陰,又稱補陰,為中醫治法之一,指通過滋養陰液、調補精血以改善人體陰分不足的狀態。陰液泛指體內具有滋潤、濡養作用的精微物質,包含津液、精血等,其功能在於制約陽熱、維持臟腑平衡。當陰虛內熱或陰不制陽時,需以益陰法恢復陰陽協調。

理論基礎

中醫認為「陰平陽秘」為健康之根本。若勞倦過度、久病耗損,或熱病傷津,皆可能導致陰液虧虛,出現口乾咽燥、潮熱盜汗、五心煩熱、舌紅少苔、脈細數等症。此時需以甘涼滋潤之品填補陰分,如生地黃、麥冬、天冬、石斛等藥材,方劑常用「六味地黃丸」、「左歸飲」等。

臨床應用與分類

益陰法依臟腑辨證細分為:

  1. 滋腎陰:針對腰膝酸軟、耳鳴遺精,主用熟地黃、山茱萸。
  2. 養胃陰:適用於胃脘灼痛、飢不欲食,以沙參、玉竹為代表。
  3. 補肺陰:改善乾咳少痰、聲音嘶啁,多用百合、麥冬。
  4. 益肝陰:緩解目乾澀、脅痛,常選枸杞子、女貞子。

藥物特性

益陰藥多具甘寒或甘涼之性,質地滋膩,如龜板、阿膠等血肉有情之品,尤擅填補真陰。然陰虛常兼火旺,故部分藥物兼清虛熱,如知母、黃柏。

與相關治法區別

  • 益氣養陰:結合補氣與滋陰,適用於氣陰兩虛,如生脈散。
  • 滋陰降火:側重清虛熱,如知柏地黃丸。

益陰法體現中醫「虛則補之」的治療原則,需根據陰虛所在臟腑及兼證靈活配伍,以達「陰陽相濟」之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