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逸風瘡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逸風瘡
病名定義
逸風瘡為中醫皮膚病症之一,其特徵為遍體發作細小丘疹,狀似癬疥而伴劇癢。《諸病源候論·卷三十五》記載:「逸風瘡,生則遍體,狀如癬疥而癢。」此病名源自風邪散逸侵襲肌膚,故稱「逸風」。
病因病機
本病主要由血虛不榮、風邪外客所致:
- 血虛失養:陰血虧耗,肌腠不得濡潤,皮毛枯槁而燥,易招外邪。
- 風邪襲表:風性善行數變,蘊於膚腠之間,與內燥相搏,發為丘疹瘙癢。
此外,若患者素體濕熱內蘊,或情志失調致氣機鬱滯,均可加重風邪化燥之勢,使病情纏綿。
臨床表現
- 皮損特徵:全身散在粟粒至綠豆大小丘疹,色淡紅或膚色,表面或有細小鱗屑,搔抓後可見抓痕、血痂。
- 自覺症狀:瘙癢劇烈,遇風熱或夜間尤甚,類似現代醫學「癢疹」之症。
- 病程特點:易反覆發作,遷延難癒,若風邪化燥或夾濕,可伴皮膚乾裂或少量滲液。
辨證論治
-
內治法:以「養血疏風」為大法,主方選《外科正宗》消風散加減:
- 基礎方藥:當歸、生地黃、防風、蟬蜕、知母、苦參、荊芥、蒼朮、牛蒡子、石膏、甘草等。
- 加減:
- 血虛甚者,加熟地黃、白芍;
- 風熱偏盛,加金銀花、連翹;
- 瘙癢難忍,加白鮮皮、地膚子。
-
外治法:
- 苦參湯外洗:取苦參、黃柏、蛇床子、地膚子煎湯,候溫後兌入豬膽汁四枚(《千金方》用法),清熱燥濕、祛風止癢。
- 潤膚膏外塗:若皮膚乾燥脫屑,可輔以當歸、紫草熬膏調護。
古籍考據與類證鑑別
- 《諸病源候論》強調本病與風邪「散逸」特性相關,需與「癬」、「疥」區別:後者多因蟲毒或濕熱,皮損形態及病位有異。
- 清代《醫宗金鑑》提及「血風瘡」,與逸風瘡皆屬血虛風燥,然前者多見下肢,伴濕瘍滲出,治法略有不同。
現代中醫見解
逸風瘡近似於「單純性癢疹」或「皮膚瘙癢症」,中醫認為其本在血虛,標在風邪,治則需標本兼顧。臨床除用藥外,亦可配合針灸(取穴:血海、三陰交、曲池)以調和營衛,增強療效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