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逸老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逸老為中醫養生術語,源自中國古代老年保健之核心思想,主張年長者當以安閒自適為養生要旨。此觀念深植傳統文化,歷代醫家與文人多所推崇,如《經鉏堂雜誌》所言:「造物勞我以生,逸我以老」,強調人生階段各異,少壯當勤、老來宜逸,順應自然方合天道,若年老仍汲營勞碌,反違生理常態而易致「困辱」。
從中醫理論析之,「逸老」實基於「因人制宜」與「天人相應」之原則。《黃帝內經》提出「年四十而陰氣自半,起居衰矣」,說明人體陰陽氣血隨年齡漸衰,尤其老年時「五臟皆虛」,過勞易耗損精氣,動搖根本。故《千金要方》亦主張「養老之要,耳無妄聽,口無妄言,身無妄動,心無妄念」,強調形神俱靜以護正氣。
其內涵可從三層面闡述:
- 形逸:肢體避免過勞,如《壽親養老新書》提及老人宜「坐臥順時,勿令身怠」,活動當以導引、散步等緩和形式為主,契合《莊子》「大塊載我以形」之喻,形體需順地德之厚載而安穩。
- 神逸:心神需澹泊,明代醫家龔廷賢於《壽世保元》指出「老年肝血漸衰,未免性生急躁」,故當「剪除妄想」,透過書畫、琴棋等雅事怡情,調暢情志以疏肝解鬱。
- 食逸:飲食宜簡淡守中,元代《飲膳正要》主張「老人之食,大抵宜溫熱、熟軟」,避生冷黏膩,暗合脾胃「喜暖惡寒」之性,助後天之本運化有序。
此養生觀亦反映中醫「治未病」思想,透過日常生活調攝預防「虛風賊邪」侵襲。清代曹庭棟《老老恆言》更系統化提出「防疾首在安閒」,主張晨昏作息、居處衣著皆須以舒緩為度,體現「逸」非怠惰,而是順應老年生理特質之積極養護。觀歷代醫案,凡高壽者多循此道,如孫思邈百歲仍「志閒而少欲」,可見「逸老」實為傳統養生智慧中延年益壽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