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逸者行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逸者行之
「逸者行之」為中醫重要治則之一,首見於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,其核心思想在於針對因過度安逸、缺乏運動所致之氣機鬱滯、經絡不通等病證,施以行氣活血、疏通經絡之法,使氣血運行復常。
理論依據
中醫認為「流水不腐,戶樞不蠹」,人體氣血需持續流動以維持生理功能。若長期安逸少動,陽氣不振,氣血運行遲緩,易導致「氣滯血瘀」或「痰濕內停」,表現為肢體困重、關節痠痛、胸悶腹脹等症狀。《黃帝內經》強調「久臥傷氣,久坐傷肉」,即指出過度靜態生活方式對氣血運行的負面影響。
病機與臨床表現
「逸者行之」所針對的病機主要為:
- 氣機鬱滯:因活動不足,肝疏泄失職,氣行不暢,常見脅脹、情緒抑鬱。
- 血行瘀阻:氣為血之帥,氣滯則血瘀,可見局部刺痛、舌質紫暗。
- 經絡壅塞:氣血不達肢末,易生麻木、痿軟,或痰濕流注關節而腫脹。
治療方法
基於「逸者行之」原則,臨床多用以下治法:
- 行氣活血:如柴胡疏肝散、血府逐瘀湯等方劑,調暢氣機、化瘀通絡。
- 導引按蹻:透過太極拳、八段錦等輕緩運動,促進氣血流通。
- 針灸通絡:取穴以陽明經為主(如足三里、合谷),輔以局部阿是穴,激發經氣。
與其他治則的區別
「逸者行之」與「結者散之」「留者攻之」等治則皆屬疏通之法,但各有侧重。「逸者行之」專注於因「逸」致病,強調透過適度運動與行氣藥結合;「結者散之」則多用於痰濁、癥瘕等有形之結滯。
此治則體現中醫「動靜相宜」的養生觀,不僅用於治療,亦為預防「富貴病」(如代謝症候群)的重要指導思想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