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意不存人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意不存人

「意不存人」一詞出自《靈樞·本神》,原文曰:「肺喜樂無極則傷魄,魄傷則狂,狂者意不存人。」此語描述一種精神狀態,意指患者舉止狂亂、心神涣散,對周遭人事漠然無視,猶如旁若無人之態。

從中醫理論辨析,「意不存人」與五臟神志相關,尤以「魄」的損傷為關鍵。《黃帝內經》將「魄」歸屬於肺所藏,主司人體本能感官與動作協調。若肺氣失衡,如過度喜樂(「喜樂無極」),反致氣機弛緩散亂。肺傷則魄失所養,進而引發神志異常,表現為「狂」症。此類患者往往意識昏蒙,言行無序,對外界刺激反應薄弱,呈現「意不存人」之象。

進一步論之,「意」為脾所主,與思維專注力密切相關。當肺魄受損,脾意亦受牽連,導致神不內守、注意力渙散。此現象與現代醫學所述「精神分裂」或「躁狂狀態」部分相似,然中醫更強調臟腑氣血失調之本,尤其重視肺、脾、心三臟相互作用——肺主魄、脾藏意、心主神明,三者失衡皆可影響神志清明。

歷代醫家對此亦有發揮。如《類經》註解「魄傷則狂」,指出狂症不僅在行為躁動,更在神識脫離常軌,對人我之分際模糊。而「意不存人」即屬此類神識外越、內不守舍的典型表現。

綜觀之,「意不存人」不僅是症狀描述,更反映中醫「形神一體」的核心理念——臟腑氣血失和,可直接顯現為精神行為異常。此概念為後世辨治精神類疾病提供了理論基礎,亦凸顯中醫從整體調攝以安神定志的獨特視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