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經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經

概念溯源

大經一詞首見於《黃帝內經》,為中醫經絡理論之重要術語。在《素問·調經論》與《靈樞》多篇中皆有論述,其涵義隨文脈而略有差異,然皆不離經脈系統之核心範疇。

三種主要涵義

一、指較大的經脈

《素問·調經論》言:「瀉其小絡之血,出血勿之深斥,無中其大經,神氣乃平。」此處大經與小絡相對,指經脈系統中主幹之脈。從經絡層級而言:

  • 大經:十二正經及其分支
  • 絡脈:十五別絡及其細分支
  • 孫絡:最細小之絡脈

此分法體現中醫「經為主幹,絡為分支」之基本觀念。

二、指本經的經脈

《靈樞·官針》曰:「經刺者,刺大經之結絡經分也。」此處大經特指本經之主幹,與其分支絡脈相區別。在針刺手法中:

  • 經刺:直刺本經主幹
  • 絡刺:刺其絡脈
  • 分刺:刺肌肉間隙

此說法強調治療時需明確經絡層次,針對病位選擇相應刺法。

三、指十二正經

《靈樞·刺節真邪》云:「一經上實下虛而不通者,此必有橫絡盛加於大經。」此處大經明確指十二正經系統。十二正經特點:

  1. 有固定循行路線
  2. 與臟腑直接絡屬
  3. 氣血運行之主要通道
  4. 穴位分布之主體

橫絡則指異常增生之絡脈,可能阻滯正經氣血運行。

經絡系統中的定位

在中醫經絡理論體系中,大經主要對應以下結構:

經絡層級 組成內容
大經 十二正經、奇經八脈
絡脈 十五別絡、浮絡
孫絡 最細小之絡脈

大經與絡脈構成「經脈—絡脈」二級系統,共同完成氣血輸布、聯絡臟腑肢節之功用。

臨床意義

  1. 診斷方面:大經異常可反映臟腑病變,如《靈樞·經脈》各經病候記載。
  2. 治療方面

    • 針灸取穴以大經為主
    • 用藥歸經理論以大經為基礎
    • 推拿手法注重疏通大經
  3. 病理機制

    • 大經不通則氣血壅滯
    • 絡脈病變可影響大經
    • 經氣逆亂多始於大經

與相關概念的區別

  1. 大經 vs 經脈

    • 經脈為總稱,包含大經與絡脈
    • 大經特指經脈系統中的主幹部分
  2. 大經 vs 正經

    • 正經專指十二正經
    • 大經在某些文脈中可包含奇經八脈
  3. 大經 vs 絡脈

    • 大經為縱向主幹
    • 絡脈為橫向分支
    • 《醫宗金鑒》云:「直行者為經,旁出者為絡」

歷史演變

大經概念自《內經》確立後,歷代醫家各有發揮:

  • 漢唐時期:重視大經與臟腑關係
  • 宋金元:發展大經與氣血理論
  • 明清:結合解剖知識深化認識

現代研究通過生物物理學方法,已初步證實經脈具有低電阻、高導聲等特性,為古典大經理論提供科學佐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