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意氣功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意氣功

意氣功為中國傳統氣功功法之一,相傳源自南宋名將岳飛,得授於湯陰大佛寺慈慧禪師。此功法後經近代王賢賓編著《意氣功詳解》(1931年)而廣為流傳,屬於中醫養生與導引術範疇。其核心在於通過意念引導內氣運行,以調和陰陽、疏通經絡,達到強身健體之效。

功法原理與中醫理論

意氣功以「心主神明」與「氣為血之帥」的中醫理論為基礎,強調「意到氣到,氣到血行」。根據《黃帝內經》,人體氣血依賴經絡系統周流全身,而意念的專注能調動氣機,促使氣血通達臟腑肢節。功法透過想像「氣聚成球」,實則是運用意識激活丹田之氣(先天之氣),並推動其循行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,進而調節五臟六腑功能。

功法步驟概要

  1. 凝神聚氣:靜坐或站立,調息入靜,將意念集中於心區(膻中穴附近),想像氣息在此凝聚成一氣球。
  2. 導氣周行:以意念引導此氣球沿特定路徑運行,通常起始於心,經咽喉至頭頂(百會穴),再向下循督脈過背部,沿任脈回歸心區;亦可分流至四肢,依經絡循環。
  3. 收功歸元:約十分鐘後,將氣球緩緩導回心區,稍作停留後散功,完成一次循環。

功效與應用

意氣功的練習能助於:

  • 調和氣血:改善氣滯血瘀,緩解因氣機不暢導致的疼痛或疲乏。
  • 強化臟腑:通過氣行對應經絡,間接調理心肺、脾胃等臟腑功能。
  • 養神安志:意念專注可平息肝陽上亢或心火過旺,適用於現代常見的情志失調。

此功法屬內養功體系,近代中醫文獻視其為「靜功」分支,特色在於操作簡便且強調精神內守,符合《莊子》「唯神是守」的養生理念。其理論與實踐,亦呼應了道家「煉精化氣,煉氣化神」的修練層次,體現了中醫「治未病」的思想核心。

(註:功法細節可參閱《意氣功詳解》原典,或結合專業導引師指導深化練習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