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溢乳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溢乳

溢乳為中醫兒科常見病證之名,指嬰兒哺乳過量,導致乳汁自口角溢出之現象。《育嬰秘訣》記載:「溢乳者,乳多而溢出,非真吐乳也。苟不知禁,即成真吐矣。百日內小兒多有之。」此症多發生於初生百日內之嬰兒,因脾胃功能尚未健全,消化能力較弱,若哺乳不節,乳食過量,則胃納不及,乳汁上溢而出。

中醫認為,嬰兒「脾常不足」,脾胃運化之力較成人薄弱。《小兒藥證直訣》指出,小兒「五臟六腑,成而未全,全而未壯」,尤其脾胃功能未臻完善,易因乳食過度而致運化失司。乳汁屬陰柔之品,若攝入過量,超出脾胃受納之能力,則胃氣上逆,遂成溢乳。此與「嘔吐」有別,嘔吐多因胃氣上逆劇烈,伴有不適之狀;溢乳則多為乳汁自然溢出,嬰兒無明顯痛苦。

從病因病機而言,溢乳主要與以下因素相關:

  1. 乳食過量:父母或乳母未能掌握哺乳之節制,嬰兒吮乳過多,胃中乳汁過滿而溢出。
  2. 哺乳姿勢不當:嬰兒哺乳時姿勢傾斜,或未及時拍背排氣,致使乳汁未能順利下行於胃。
  3. 脾胃虛弱: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調護失宜,脾胃運化功能較差,稍進乳食即易上溢。

此症雖屬輕微,然若久而不解,可能進一步損傷脾胃,發展為「乳吐」或「積滯」。中醫強調「節乳為要」,哺乳宜適量,並注意哺乳後輕拍嬰兒背部,助其胃氣通降,防止乳汁上逆。古代醫家亦重視乳母之飲食調攝,若乳母過食辛熱肥甘,可能使乳汁稠厚,增加嬰兒消化負擔,間接促使溢乳發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