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溢陽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溢陽
溢陽為中醫脈學名詞,指陽氣亢盛至極而外泛的病理現象,屬陽氣過度外越之證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終始》,書中載:「人迎四盛,且大且數,名曰溢陽,溢陽為外格。」意指當人迎脈(頸部動脈)搏動較平常強盛四倍,且脈形寬大、速率急促時,即為溢陽之脈象,此象多與「外格」相關,反映陽氣壅滯於外、內外陰陽失調之狀態。
中醫理論基礎
- 陽氣亢盛與外泛
中醫認為,陽氣具溫煦、推動之能,然若因情志過極、外邪化熱,或陰虛不能制陽,導致陽氣過亢,則可能衝逆外泛。溢陽即為此類陽氣失去潛藏、浮越於外的表現,其特徵為脈象洪大急促,或伴隨面赤、煩躁、身熱等陽熱症狀。 - 與「外格」之關係
《內經》提出「外格」為陰陽離決之危候,而溢陽為其前期表現。當陽氣外溢至極,陰陽不相交通,形成內外格拒,此時不僅脈象異常,更可能出現眞臟脈或昏厥等重症。此現象與「戴陽」(虛陽上越)不同,後者屬陰盛格陽之虛證,而溢陽多為實熱壅滯。 - 脈象辨析
溢陽脈以「人迎四盛」為主要特徵,人迎脈屬足陽明胃經,主候陽氣盛衰。若其搏動較寸口脈(手太陰肺經)強盛四倍,並兼見「大、數」之象,即揭示陽明經熱熾,或三陽經氣壅滯。此脈需與「溢陰」(陰氣過盛)對比,後者脈象多沉緊,病機迥異。
臨床相關延伸
溢陽之證雖源於古籍,然後世醫家結合臟腑辨證,進一步闡釋其病因:
- 肝陽暴張:情志鬱怒化火,肝陽上亢,可致陽氣沖逆。
- 胃火熾盛:陽明經氣過旺,多見消穀善饑、汗出濈濈。
- 六淫化火:外感熱邪內傳,陽氣不得泄越,可發為溢陽。
此類證候若未及時調治,可能發展為「陽厥」或「薄厥」(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所述之昏厥),故古籍強調「陽氣者,煩勞則張」,警示陽氣妄動之害。
綜言之,溢陽為中醫辨析陽氣異常的重要概念,既涵蓋脈診特徵,亦反映陰陽失衡的深層病機,為臨床辨識陽熱證候之關鍵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