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溢陰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溢陰

溢陰為中醫脈學名詞,意指陰邪過盛,積聚體內而瀰漫於內的病理狀態與脈象表現。此概念首見於《靈樞·終始》,其文曰:「脈口四盛,且大且數者,名曰溢陰,溢陰為內關,死不治。」所謂「脈口四盛」,指寸口脈(脈口)之搏動較常人盛大四倍,兼見脈形寬大(「大」)且至數急促(「數」),此乃陰氣亢極、壅塞於內的徵兆。

病機與脈象特徵
中醫理論認為,陰主靜、主內,其性凝斂。當陰寒邪氣或陰精失常,積聚壅滯,可導致陽氣受阻,氣血運行失常。溢陰之脈「大而數」,看似陽熱之象,實為陰邪內盛、格陽於外的「真寒假熱」表現,屬陰陽離決之危候。《內經》稱此為「內關」,即陰邪閉阻於內,陽氣不得入而外越,故預後極差。

與相關概念之辨析

  1. 與「溢陽」對舉
    相較於「溢陽」(陽邪外溢,脈象浮散),溢陰屬陰邪內瀰,脈象雖盛大卻沉滯,且多伴隨四肢厥冷、精神萎靡等陰證。
  2. 與「陰盛格陽」關聯
    二者皆屬陰陽盛極之證,但「陰盛格陽」強調虛陽外越之假熱(如面赤煩躁),溢陰則更側重脈象的病理標誌,臨床可互參。

理論延伸
後世醫家如張景岳於《類經》中進一步闡釋:「陰陽俱盛,不相營運,則閉格不通」,指出溢陰本質為陰陽氣機乖逆,臟腑功能衰敗。此脈象多見於重證水腫、痰飲壅塞或晚期虛勞等病症,反映正氣已絕、邪氣獨留之險象。

:古醫籍中「溢陰」與「內關」並論,提示其屬「關格」範疇(《難經·三難》),為陰陽離決之兆,雖論述簡奧,實寓藏中醫對危重病機的深刻體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