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溢飲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溢飲

溢飲為中醫病證名,屬《金匱要略》所述「四飲」之一,指水飲代謝失常,泛溢於肌表四肢之病症。其成因多由肺脾腎三臟氣化失司,水液輸布受阻,或外感風寒束表,腠理閉塞,致水濕停聚肌膚,不得宣散而發。

經典論述

  1. 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載:「肝脈軟而散,色澤者,當病溢飲。」並提及其病機為「渴暴多飲,而易入肌皮、腸胃之外」,指出過量飲水後,水液異常滲溢於體表之病變。
  2. 《金匱要略》明確定義:「飲水流行,歸於四肢,當汗出而不汗出,身體疼重,謂之溢飲。」強調水飲本應由汗液排出,若腠理鬱閉,水濕滯留四肢肌膚,則見肢體沉重疼痛。

病因病機

  • 內因:脾虛失運,肺失宣降,或腎陽不足,氣化無力,致水濕內停。
  • 外因:風寒外襲,束縛衛陽,腠理閉塞,水飲不得外散,反滲溢於肌膚經絡。

臨床表現

主症為 四肢浮腫、身體疼重、支節煩疼,甚則可見:

  • 水飲凌肺:咳喘、胸悶、痰多清稀。
  • 濕阻氣機:倦怠乏力、納呆、舌苔白滑或膩。
  • 表寒未解:惡寒無汗、脈浮緊。

治法與方藥

治療以 發汗解表、溫化水飲 為主,兼顧宣肺健脾。

  1. 表寒裏飲證
    • 大青龍湯(《傷寒論》):麻黃、桂枝、杏仁、石膏等,解表清裏,用於外寒裏熱兼水飲者。
    • 小青龍湯(《傷寒論》):麻黃、芍藥、細辛、乾薑等,溫肺化飲,適於表寒內飲之咳喘。
  2. 脾虛濕盛證
    • 桂苓神術湯(《醫宗金鑑》):茯苓、白朮、桂枝等,健脾利濕、溫陽化氣。
  3. 陽虛水泛證
    • 可酌加附子、生薑等溫腎助陽,如 真武湯 加減。

鑒別與關聯

  • 與四飲關係:溢飲屬廣義「痰飲」範疇,與「懸飲」(水停脅下)、「支飲」(飲停胸膈)、「痰飲」(飲留胃腸)並列,然其病位偏重體表四肢。
  • 與風水相鑒別:風水多因風邪襲表,起病急、腫勢自上而下;溢飲則水飲滯留,腫痛多見於四肢,病程較緩。

古籍延伸

《醫宗金鑑》進一步闡釋:「溢飲者,水氣旁流於四肢也」,強調其與三焦氣化不利相關,治療需結合通調水道。歷代醫家亦重視「開鬼門」(發汗)與「潔淨府」(利水)並行,標本兼治。

(注:文中方藥需辨證使用,臨床應結合具體脈證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