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溢志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溢志

在中醫典籍中,「溢志」一詞首見於《素問·六微旨大論》,原文載:「願夫子溢志盡言其事,令終不滅,久而不絕。」此處「溢志」意指暢所欲言、盡情抒發,引申為心神無拘無束、情志通達無滯的狀態。從中醫理論而言,此概念不僅涉及語言表達,更與人體氣機運行及情志調攝密切相關。

中醫理論中的「溢志」

  1. 情志與氣機的關係
    中醫認為,情志活動以五臟精氣為基礎,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云:「人有五臟化五氣,以生喜怒悲憂恐。」若情志暢達(即「溢志」),則氣血調和、經絡通暢;反之,情志鬱結可導致氣機紊亂,如《靈樞·本神》所言:「愁憂者,氣閉塞而不行。」
  2. 「溢志」與肝膽功能
    肝主疏泄,性喜條達而惡抑鬱,膽主決斷。當肝氣疏泄得宜,膽氣充沛時,人能自然流露情志,達到「溢志」之境。若肝鬱膽虛,則易見言語支吾、情志不遂,甚則出現胸脅脹滿、口苦等症。
  3. 心神的主導作用
    《類經》指出:「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,而總統魂魄,兼該志意。」心藏神,主司精神活動,心神清明則志意暢通,言語表達無礙。反之,若心神被擾,如痰火擾心或心脾兩虛,可能出現言語錯亂或寡言少語之象。

古籍中的應用與延伸

「溢志」一詞雖在《內經》中僅出現一次,但其內涵可聯繫至《難經》「五臟有七神」之說,強調情志宣洩對健康的影響。後世醫家如張介賓在《景岳全書》中進一步闡述:「情志之傷,雖五臟各有所屬,然求其所由,則無不從心而發。」間接呼應「溢志」需以心神統攝為前提的觀點。

與現代中醫臨床的關聯

在情志病治療中,針灸或方藥常以疏肝解鬱、寧心安神為法,如柴胡疏肝散、甘麥大棗湯等,目的在恢復氣機條達,助患者重獲「溢志」之態。此外,導引、吐納等養生方法亦強調調息暢志,體現中醫「形神合一」的整體觀。

綜言之,「溢志」作為中醫學中描述情志通達的術語,不僅反映古代醫家對心理與生理交互作用的重視,更為現代調攝情志提供理論依據。其價值在於提醒人們,維持精神層面的舒暢,實為養生防病之關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