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翳如稱星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翳如稱星
病證名,屬中醫眼科範疇,指黑睛(角膜)表面出現細小星點狀白翳的病證。此名首載於元代醫家倪維德所著《原機啓微》,為外障眼病之一,臨床特徵為黑睛生翳,形如秤星散佈,或聚或散,伴目赤畏光、流淚疼痛等症。
病因病機
中醫認為,此症多因風熱外襲、肝火上炎,或陰虛火旺,燔灼黑睛所致。風熱之邪循經上犯目竅,或肝鬱化火,循足厥陰肝經上攻於目,皆可致氣血壅滯,鬱久成翳;若素體陰虛,津虧液耗,目失濡養,則虛火內生,灼傷黑睛,形成星點翳障。
證候特徵
- 外顯症狀:黑睛表面浮現灰白或銀白色細小星翳,大小如粟米或秤星,邊緣清晰或模糊,可單發或簇聚,甚則連綴成片。
- 自覺症狀:患眼沙澀疼痛、畏光流淚,視物模糊,若兼風熱表證,可見頭痛鼻塞;肝火熾盛者,多伴口苦咽乾、脈弦數;陰虛者則見眼乾澀、舌紅少苔。
鑑別診斷
需與聚星障相區別。聚星障亦為黑睛星點翳,但多由肝膽濕熱或痰火凝結,翳障形態更密集,且病程纏綿易反覆;翳如稱星則偏重風熱或虛火,星翳較疏散,急性發作為主。
治法與方藥
- 風熱犯目:疏風清熱為主,方用銀翹散加減,或羌活勝風湯(《原機啓微》),藥如金銀花、連翹、羌活、防風。
- 肝火上炎:清肝瀉火,方選龍膽瀉肝湯,酌加谷精草、密蒙花明目退翳。
- 陰虛火旺:滋陰降火,方用知柏地黃丸,輔以木賊草、蟬蛻疏風退翳。
外治法
古方常以秦皮湯煎汁外洗,或選用珍珠末、熊膽眼藥點眼,以清熱解毒、退翳明目。針刺取穴如攢竹、太陽、合谷等,以泄熱通絡。
相關文獻
除《原機啓微》外,《審視瑤函》亦提及此證,歸入「星月翳蝕」類,強調「涼血散血」以治其標。清代《醫宗金鑑·眼科心法》進一步辨析星翳之色澤與病性關係,謂「白者屬肺,青者屬肝」,可為臨床辨證參考。
按:此證預後多與病邪深淺相關,初起風熱者易消,若日久入絡或反覆發作,恐翳陷難斂,致黑睛濁膩,影響目力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