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翳如螺蓋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翳如螺蓋
病名:翳如螺蓋,係指黑睛(即角膜)表面凹凸不平,狀似煮熟田螺之外觀的一種眼疾。此病名首載於元代醫家倪維德所著之《原機啓微》,屬中醫眼科範疇,與「旋螺突起」為同義異名之證候。
病因病機:
此證多因風熱毒邪外侵,或肝肺積熱上攻於目,導致黑睛受損;或因陰虛火旺、氣血瘀滯,使角膜代謝失調,久而形成凹凸不平之病變。其病機與五輪學説中之「風輪」(屬肝)及「氣輪」(屬肺)密切相關,熱毒壅滯或氣血失和,皆可致黑睛變形如螺蓋狀。
臨床表現:
患者可見黑睛表面隆起,中央凹陷或凸起不均,狀如田螺紋路,常伴視物模糊、畏光流淚等症。若兼肝火上炎,則目赤疼痛;若氣虛血瘀,則病程纏綿難癒。此症類似現代醫學所述之「角膜潰瘍後瘢痕」或「角膜變性」等病變。
典籍考據:
除《原機啓微》外,明代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亦提及「旋螺外障」,描述其「瞳神歪曲,黑睛高凸如螺旋」,並歸因於「風熱衝腦」或「膏汁凝結」。清代《目經大成》則進一步辨證,分虛實兩型:實者多屬熱毒熾盛,虛者則責之肝腎陰虧。
鑒別診斷:
需與「冰瑕翳」(角膜雲翳)、「釘翳」(角膜白斑)等相區別。冰瑕翳為淺層薄翳,釘翳多呈點狀凹陷,而翳如螺蓋特徵在於其凹凸螺紋狀結構,病位較深且形態獨特。
治法探討:
傳統中醫治療以內服外治並重。內治依證型選方,如肝熱者用《龍膽瀉肝湯》加減;陰虛者投《杞菊地黃丸》化裁。外治可配合清熱解毒之眼藥粉(如琥珀散)或針刺攢竹、睛明等穴以疏調局部氣血。
此證雖古籍記載詳盡,然臨床須結合四診細辨,尤重望診察翳之形色,參合脈證,方能準確施治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