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翳如絲縷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翳如絲縷」為中醫眼科學專有病證名,首載於元代醫家倪維德所著《原機啓微》。其病徵特指黑睛(相當於現代醫學之角膜)表面生長之條狀混濁物,形質細薄如絲線縷縷,色呈灰白或雲霧狀,屬外障眼病範疇。

病機與證候特點
此證多因風熱邪毒外襲,循肝經上攻目竅;或肝膽火熾,灼傷黑睛;亦有因陰虛火炎,津液耗損,目失濡養所致。其絲縷狀翳障可單發或叢生,輕者僅影響光澤度,重者遮蔽瞳神,致視物昏矇。古籍記載常與「聚星障」(角膜點狀浸潤)、「凝脂翳」(化膿性角膜炎)等證相鑑別,蓋因此證病變形質纖細而無明顯潰腐。

經絡臟腑關聯
《審視瑤函》提出「目病皆屬於肝」之論,黑睛在五輪學說中屬「風輪」,與足厥陰肝經相應。若肝失疏泄,氣鬱化火;或肝血不足,虛風內動,皆可引發此證。臨床常見舌紅苔薄黃、脈弦數等肝經風熱表現,或見口苦咽乾、脅肋脹痛等肝膽濕熱之候。

治療思路

  1. 內治方藥

    • 風熱壅盛者:宜疏風清熱,用《銀海精微》蟬花散加減(蟬蛻、密蒙花、黃芩等)
    • 肝火熾盛者:當清肝瀉火,方選龍膽瀉肝湯化裁
    • 陰虛夾熱者:需滋陰降火,宜甘露飲合知柏地黃丸
  2. 外治法
    傳統多用秦皮湯熏洗,或選用硇砂製劑輕點患處。明代《眼科龍木論》強調配合針刺攢竹、太陽等穴以通絡散翳。

古籍考據延伸
《證治準繩·七竅門》進一步描述此證「如輕煙淡霧,拂之暫可,旋復如故」,提示其病程纏綿。清代《目經大成》則指出:「絲縷之翳,雖薄而韌,非若浮雲易散」,反映古代醫家對角膜瘢痕性病變的細緻觀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