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筋

定義與概述
大筋為中醫解剖學名詞,泛指人體較為粗大的肌腱或韌帶組織,主司肢體運動與關節穩定。《素問·氣府論》提及「項中大筋兩傍各一」,明確指出其位於頸項部位;《素問·生氣通天論》則以「濕熱不攘,大筋緛短,小筋弛長」描述濕熱邪氣對筋脈的病理影響,反映大筋與小筋在結構與功能上的差異。

生理功能

  1. 連屬關節,主司運動:大筋附著於骨節之間,與小筋協調配合,使肢體屈伸自如。
  2. 維繫形體,固護臟腑:如脊柱周圍的大筋(如項韌帶)支撐頭頸,維持軀幹穩定。
  3. 氣血濡養,柔韌為用:依賴肝血滋養與脾氣輸布,保持其柔韌性。《靈樞·經脈》云「筋為剛」,強調其剛柔相濟之性。

經絡聯繫
大筋與十二經筋關係密切,尤其足太陽經筋「上挾脊」,足少陽經筋「繫於膺乳」,皆涉及大筋分布。肝主筋,故肝經氣血盛衰直接影響大筋功能;此外,腎主骨生髓,亦間接調控筋力強弱。

病理表現

  1. 外邪侵襲:濕熱之邪滯留筋脈,可致大筋縮短(緛短),如《內經》所述;風寒濕痹則見筋急拘攣。
  2. 內傷虛損:肝腎虧虛時,大筋失養,易現痿軟無力或僵硬老化。
  3. 氣血瘀阻:跌撲損傷或久病入絡,可致大筋瘀血腫痛,活動受限。

古籍佐證

  • 《類經》註解:「大筋連於骨節之內,小筋絡於骨節之外。」
  • 《醫宗金鑒》論跌打損傷時,強調「傷筋」需分大筋、小筋辨治。

大筋作為中醫形體結構的重要組成,其生理病理與肝腎、氣血、經絡密切相關,臨床診治筋病時,需結合整體辨證,探究其根本病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