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因其輕而揚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因其輕而揚之」

「因其輕而揚之」 為中醫重要治療原則之一,出自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,屬「因勢利導」思想之體現。此原則強調根據病邪性質與病位特點,採取相應治法,尤適用於病勢輕淺、邪在表分者。

核心涵義

  • 「輕」:指病邪性質輕浮、病位淺表,或病程短暫,如外感風寒、風熱初起,症見惡寒發熱、頭痛鼻塞等表證。此類病邪未深入臟腑,正氣未大傷,病勢尚輕。
  • 「揚」:為發散宣透之法,即透過解表、宣肺、疏風等方法,使邪氣隨汗液或氣息外達而解。《內經》云:「其在皮者,汗而發之」,即此義之體現。

臨床應用

  1. 外感表證

    • 風寒襲表:以辛溫解表法,如麻黃湯、桂枝湯,發汗散寒。
    • 風熱犯衛:以辛涼解表法,如銀翹散、桑菊飲,疏風清熱。
    • 暑濕在表:以芳香化濕解表法,如新加香薷飲,透邪外出。
  2. 邪鬱上焦
    若邪氣鬱滯於肺衛,見咳嗽、咽癢等症,可配合宣肺法,如杏仁、桔梗等藥,助肺氣宣發以逐邪。

  3. 風邪外擾
    如風疹、皮膚瘙癢等風邪客於肌表之證,宜用疏風透表藥(如荊芥、防風),使邪從外解。

理論延伸

此原則與《內經》「其高者,因而越之」(邪在上焦,可用吐法)相呼應,皆強調順應病邪趨勢而治。然「揚之」專指邪在表分,需區別於裏證之清下法等。歷代醫家如張仲景於《傷寒論》中所述太陽病治法,即為「因其輕而揚之」之典範。

配伍思維

執行此法時,須辨明邪氣性質(寒、熱、濕等)與正氣強弱。若兼裏虛或陰虧者,需配伍扶正之品,如參蘇飲之於氣虛外感,然總以輕宣透達為主,避免過用斂澀之藥留邪。

此原則不僅指導外感病治療,亦影響後世溫病學派對「透邪外出」理論之發展,如葉天士提出「在衛汗之可也」,進一步豐富其內涵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