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因其重而減之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「因其重而減之」乃中醫重要治療原則,首載於《素問·陰陽應象大論》,屬「攻邪療法」之範疇。此原則核心在於針對病邪深重、內結成實之證候,施以峻削攻伐之法,具體體現《內經》「實者瀉之」的治療思想。

■ 理論淵源與病機辨析 此術語源自「邪氣盛則實」的病理觀,主要針對:

  1. 有形實邪內結:如燥屎、瘀血、痰飲、癥瘕等積聚體內
  2. 邪正關係:病位深在裡,正氣未虛而邪氣亢盛
  3. 病勢特徵:臨床呈現腹滿硬痛、大便秘結、脈實有力等陽明腑實徵象

■ 具體運用範式 依實邪性質不同,治法各有側重: 1. 瀉下攻積法

  • 適用:陽明腑實證
  • 代表方劑:  - 大承氣湯(峻下熱結)  - 小承氣湯(輕下熱結)  - 調胃承氣湯(緩下熱結)
  • 作用機理:藉大黃、芒硝等瀉下藥物通導腸腑,遵「六腑以通為用」之則

2. 破血逐瘀法

  • 適用:瘀血成癥
  • 代表方劑:  - 下瘀血湯(《金匱要略》)  - 桃核承氣湯  - 大黃䗪蟲丸
  • 藥物配伍特點:蟲類藥(如䗪蟲、水蛭)與活血藥並用,體現「堅者削之」之理

3. 化痰消癥法

  • 適用:痰瘀互結之癥積
  • 代表方劑:  - 桂枝茯苓丸  - 鱉甲煎丸
  • 配伍要旨:鱉甲等軟堅散結藥與活血化痰藥同用

■ 經典配伍特色 此類方劑多具以下特質:

  1. 藥性峻猛:如大黃「將軍」之性、芒硝鹹寒軟堅
  2. 劑型特點:湯者蕩也,多選湯劑以求速效
  3. 中病即止:強調「得下餘勿服」的用藥禁忌

■ 與相關治則比較

  • 與「因其輕而揚之」對舉:一治裡實,一解表邪
  • 區別於「補法」:以祛邪為主,慎勿犯「虛虛」之戒
  • 與「緩中補虛」異:適用於邪盛正未虛階段

此治療原則對後世溫病學派發展「下法」具有深遠影響,如吳又可《溫疫論》創製達原飲,即本於「逐邪為第一要義」的思想,拓展攻邪法的運用範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