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因人制宜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因人制宜

因人制宜為中醫治療學核心原則之一,強調依據患者個體特質差異,制訂相應的診療方案。此理論根源於《黃帝內經》「同病異治」思想,《素問·異法方宜論》明言:「聖人雜合以治,各得其所宜」,揭示療效關鍵在於精準把握個體差異。以下從四大面向闡述其內涵:

一、生理特質差異

性別分野:男女經絡氣血運行各異,《婦人大全良方》指出女子以肝為先天,月經、胎產期間氣血變化顯著。如治療痛經需分經期用藥——經前調氣、經期活血、經後補虛;妊娠期禁忌破血滑利之品,當以安胎為要。
年齡階段:小兒「稚陰稚陽」之體,用藥輕靈為宜,如錢乙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創六味地黃丸滋補而不滯膩;老人元氣虛衰,李東垣《脾胃論》主張「養正積自除」,慎用峻伐之劑。

二、體質稟賦調治

《靈樞·壽夭剛柔》記載:「人之生也,有剛有柔,有弱有強」,體質分類影響治療走向:

  • 陰陽偏勝者:陽盛體質宜甘涼清潤,忌辛溫助火;陰寒體質當溫補命門,慎用苦寒。
  • 痰濕瘀郁者:朱丹溪創越鞠丸調治六郁,針對氣血痰火濕食不同鬱結,加減變化逾三十種。

三、生活習性制宜

《醫宗必讀》強調「起居適宜」為治病基礎:

  • 飲食偏嗜:嗜酒者濕熱內蘊,治病需佐解酒毒之品如葛花、枳椇子;膏粱厚味者多痰濕,常加山楂、神麯消積。
  • 地域慣性:北方人腠理緻密,麻黃用量可稍重;嶺南濕熱之地,宜融入鮮藿香、佩蘭等芳香化濕藥。

四、病史藥敏考量

張仲景《傷寒論》示範「觀其脈證,知犯何逆」的動態辨治:

  • 宿疾伏邪:素有咳喘者外感時,須防麻黃引發喘逆,可改用炙麻黃或荊芥穗。
  • 用藥禁忌:《本草綱目》載「甘草反甘遂」等十八反藥對,臨證需詳查患者既往用藥反應。

此原則貫穿中醫理法方藥全過程,如徐靈胎《醫學源流論》所言:「凡治病者,必知天地陰陽、四時經紀、五臟六腑、雌雄表裡,刺灸砭石、毒藥所主,從容人事,以明經道。」唯有通盤審視個體特質,方能實現「方證相應」的精准施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