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大疥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06

名詞介紹


大疥

大疥為中醫疥瘡之一種,首見於《諸病源候論·疥候》。該書將疥瘡分為五類:大疥、馬疥、水疥、幹疥與濕疥,各具特徵。大疥之特點在於其瘡形較大,且伴隨膿汁滲出,局部皮膚焮赤腫痛,搔癢劇烈,甚則蔓延至手足乃至遍體。

病因病機
大疥多因濕熱內蘊,外感蟲毒(如疥蟎侵襲),鬱於肌膚而成。濕熱與蟲毒相搏,化火生膿,故見瘡面焮紅、膿液浸淫。其病位主要在肺、脾二經,因肺主皮毛,脾主肌肉,濕熱蟲毒滯留,則氣血壅塞,發為膿疥。

臨床表現

  1. 皮損特徵:瘡形較大,基底紅腫,表面破潰後滲出黃色膿液,周圍皮膚焮熱。
  2. 自覺症狀:劇烈搔癢,遇熱加重,甚則疼痛,夜間尤甚(因疥蟲夜間活動頻繁)。
  3. 病程發展:若未及時治療,可因搔抓染毒,繼發癰疽或濕瘡。

鑑別診斷

  • 馬疥:瘡形堅硬,根深而癢,搔癢難忍,但無明顯膿液。
  • 水疥:皮損以水皰為主,清亮滲液,多發於夏季。
  • 幹疥:皮膚乾燥脫屑,搔癢無膿,常見於秋冬。
  • 濕疥:滲液黏稠,糜爛明顯,多伴隨濕熱下注之象。

治療原則
以清熱解毒、除濕殺蟲為主,內外合治:

  1. 內服方藥
    • 黃連解毒湯加減(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),清瀉三焦濕熱。
    • 若膿成未潰,可佐以透膿散(黃芪、當歸、穿山甲等)托毒外出。
  2. 外用療法
    • 膿液多者,以金黃散(大黃、黃柏、薑黃等)調敷,清熱斂瘡。
    • 疥蟲未盡,可選硫黃膏或蛇床子湯外洗,以殺蟲止癢。

古籍記載
《醫宗金鑑·外科心法》提及:「大疥多因濕熱生,膿窠焮痛癢難停」,強調其濕熱化膿之病機;《外科正宗》則載「疥有幹濕蟲砂膿」,其中「膿疥」即類大疥,治法以解毒殺蟲為先。

大疥雖屬疥瘡之重症,然辨明濕熱與蟲毒之輕重,對證施治,可獲良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