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因形而生病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因形而生病

在中醫理論中,「因形而生病」為病因學重要術語,出自《靈樞·五變》,指人體體質五行屬性與外在氣運五行不相調和,進而引發疾病。此概念結合「天人相應」思想,強調人體與自然氣化運行的互動關係,若兩者相剋或相侮,即便無明顯外邪侵襲,仍可能因內外失和而致病。

理論基礎

  1. 五行相剋與相侮
    中醫五行學說認為,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之間存在生剋制化關係。當人體五行(如肝屬木、心屬火等)與歲運五行(如當年氣運偏盛之土)產生過度克制(如木克土過甚)或反向相侮(如土侮木),即會導致臟腑功能失調。《內經》提及「其病必起」,正指此類隱性失衡。
  2. 氣運與形質相應
    《靈樞》指出「當年有衝通」,意謂特定年份的歲運(如六氣勝復)若與個體體質相沖,即便身形未虛(「雖不陷下」),仍可能因氣化異常誘發疾病。例如,木形之人逢金運太過,易見肝鬱或肺氣亢逆之證。
  3. 體質差異的影響
    中醫重視「形」(體質)與「氣」(外界氣運)的動態平衡。如《五變》以樹木質地比喻人體,說明相同外邪下,不同體質(如木堅者耐風、柔脆者易傷)會呈現迥異病機,此即「因形」致病的具體體現。

臨床關聯
此理論延伸至「運氣學說」,用於預測與分析疾病流行趨勢。例如:

  • 歲木不及:木形人易見肝血不足、筋骨萎弱。
  • 歲火太過:火形人可能心火亢盛,而水形人反因水火失濟,出現陰虛之候。

與其他理論的區別
「因形而生病」有別於單純外感或七情內傷,著眼於「形-氣關係」的先天特質與後天氣化互動,屬中醫「體質病理學」範疇,為辨證時需綜合考量的深層因素。

附註
相關典籍如《素問·氣交變大論》進一步闡述五運乖戾對人體的影響,可與《靈樞》互參,深化對「形氣相感」致病機制的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