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斑」的意思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名詞介紹
陰斑
病證名,屬中醫斑疹病證之一,為虛寒性斑證。首見於《丹溪心法·斑疹》,又稱「陰證發斑」。其成因多與體內伏寒、陽氣虛衰,或誤用寒涼藥物導致陰寒內盛、虛陽外浮有關,屬「真寒假熱」之象。
病因病機
陰斑之發,多因先天稟賦不足、久病陽虛,或過服寒涼之藥,致陰寒內盛,逼迫虛陽浮越於肌表,呈現外有假熱、內有真寒之證。《溫熱類編·伏陰》明確指出:「陰斑者,因內有伏寒,或誤進寒涼,逼其虛陽浮散於外。」此類斑疹非實熱所致,而是陽氣衰微、陰寒內伏的反映。
臨床表現
陰斑的特徵如下:
- 斑疹形態:
- 多見於胸、背、手足等部位,斑點稀疏,色澤淡紅或暗紅,隱約不顯。
- 嚴重者僅胸部微見數點,色淡無華,與陽熱熾盛之鮮紅密集成片的陽斑迥異。
- 全身症狀:
- 手足逆冷,畏寒喜暖,口不甚渴,或喜熱飲。
- 下利清谷(完穀不化),小便清長。
- 舌象多呈白滑苔,或舌體胖大、苔黑滑潤;脈象虛大無力,或沉微細弱。
辨證論治
陰斑屬陰寒內盛、虛陽外浮,治療當以溫陽散寒、引火歸元為原則。
-
主方選用:
- 附子理中湯(《傷寒論》):溫補脾腎,散寒回陽,適用於中焦虛寒、陽氣衰微者。
- 大建中湯(《金匱要略》):溫中補虛,散寒止痛,適用于中焦陽虛、陰寒凝滯。
- 八味湯(即腎氣丸加減):溫補腎陽,適用於腎陽不足、虛陽浮越者。
-
兼證加減:
- 若因內傷生冷、外感寒邪而誘發陰斑,可用調中湯(《醫宗金鑒》),溫中散寒、調和營衛。
- 若陰寒極盛、格陽於外,出現假熱煩躁,可加肉桂、龍骨、牡蠣以潛陽固脫。
與陽斑鑑別
陰斑與陽斑(如溫病發斑)截然不同:
- 陽斑:多因熱入營血,斑色深紅或紫黑,伴高熱、煩渴、舌絳、脈數等實熱證。
- 陰斑:斑色淡暗,身無大熱,反見陰寒內盛之象,屬虛寒證候。
陰斑為中醫危急重症之一,臨床需審證求因,明辨寒熱真假,誤治恐致陽氣暴脫,不可不慎。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