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斑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陰斑,病證名。斑之屬於虛寒者。見《丹溪心法.斑疹》。又名陰證發斑。由體虛內有伏寒,或誤進寒涼藥等,致陰寒內盛,格陽於外而成。《溫熱類編.伏陰》:「陰斑者因內有伏寒或誤進寒涼逼其虛陽浮散於外。」見於胸背手足,斑點稀疏、色淡紅,隱而不顯,或僅胸部微見數點,伴手足逆冷,口不甚渴,下利清谷,舌苔白滑或舌胖、苔黑滑,脈虛大或沉微。治宜溫陽散寒,用附子理中湯大建中湯、八味湯等方。若內傷生冷,外感寒邪而發陰斑,用調中湯等方。參見斑條。

陰斑,是一種由體虛內有伏寒,或誤進寒涼藥等,致陰寒內盛,格陽於外而成的病證。其主要症狀為斑點稀疏、色淡紅,隱而不顯,或僅胸部微見數點,伴手足逆冷,口不甚渴,下利清谷,舌苔白滑或舌胖、苔黑滑,脈虛大或沉微。

治療陰斑,宜溫陽散寒,用附子理中湯、大建中湯、八味湯等方。若內傷生冷,外感寒邪而發陰斑,用調中湯等方。

以下是《丹溪心法.斑疹》中關於陰斑的論述:

「陰斑者,因內有伏寒或誤進寒涼逼其虛陽浮散於外。其斑點稀疏,色淡紅,隱而不顯,或僅胸部微見數點,伴手足逆冷,口不甚渴,下利清谷,舌苔白滑或舌胖、苔黑滑,脈虛大或沉微。治宜溫陽散寒,用附子理中湯、大建中湯、八味湯等方。」

陰斑的病因是體虛內有伏寒,或誤進寒涼藥等,致陰寒內盛,格陽於外。其主要症狀為斑點稀疏、色淡紅,隱而不顯,或僅胸部微見數點,伴手足逆冷,口不甚渴,下利清谷,舌苔白滑或舌胖、苔黑滑,脈虛大或沉微。

治療陰斑,宜溫陽散寒,用附子理中湯、大建中湯、八味湯等方。若內傷生冷,外感寒邪而發陰斑,用調中湯等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