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包毒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4-01-15

名詞介紹


陰包毒

陰包毒,又稱陰包毒瘡,是指在大腿內側的陰包穴外發生的一種發炎性疾病。陰包穴是位於股內側、髂前上棘下方、距髂前上棘一寸處,屬於足陽明胃經的穴位。陰包毒的臨床症狀包括大腿內側出現紅腫熱痛,局部皮膚灼熱,有波動感,可觸及硬結,同時伴有發熱、頭痛、煩躁、口渴、尿黃等全身症狀。

治療與預防

陰包毒的治療主要以清熱解毒、消腫排膿為主。常用的方劑有黃連解毒湯、犀角地黃湯等。外用方面,可以使用金黃膏、五倍子散等藥物進行外敷。

預防陰包毒的重點在於個人衛生的注意,避免不良刺激,同時增強機體的免疫力。

如果不及時治療陰包毒,可能會引起嚴重的併發症,甚至危及生命。因此,一旦出現陰包毒的症狀,應及早到醫院就診,以免延誤病情。

古籍記載

根據古籍的記載:

《外科啟玄》卷七中提到:“陰包毒,是發生在陰包穴處,其表現為像癰一樣的腫痛,狀似火燒,毒性極強,需要迅速治療。治療方法:使用黃連解毒湯,加入大黃、黃柏、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等藥材。外用則使用五倍子散,將生大黃研磨成粉末後進行敷擦。”

《醫宗金鑒》卷十三中記載:“陰包毒,是發生在陰包穴處,其表現為像癰一樣的腫痛,狀似火燒,毒性極強,需要迅速治療。治療方法:使用犀角地黃湯,加入大黃、黃柏、金銀花、連翹、板藍根等藥材。外用則使用五倍子散,將生大黃研磨成粉末後進行敷擦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