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中醫詞典》解釋「陰崩」的意思

雲端中醫編輯組 - 最後更新:2025-07-19

名詞介紹


陰崩

陰崩為中醫婦科病名,指婦女素體虛弱,下元受損,寒邪內侵,導致封藏失職,引發崩下白色液體之證候。此證臨床表現為陰中突然或持續流出質稀如水的白色分泌物,其量多如崩,故稱「陰崩」。宋代醫家齊仲甫於《女科百問》中明確指出:「受冷而白者,謂之陰崩。」說明此病與寒邪侵襲密切相關。

病因病機

陰崩多因稟賦不足或久病體虛,腎陽虧損,命門火衰,不能溫煦胞宮,導致下元虛冷;或因寒濕之邪直中陰中,傷及任帶二脈,使帶脈失約,任脈不固,陰液滑脫而下。此外,過食生冷、久居寒濕之地,或產後調攝失宜,亦可能導致寒濕內生,加重病情。

臨床表現

主要症狀為陰道流出大量清澈或稀薄的白色液體,質地如水,量多不止,甚者如崩如注,伴有腰膝酸軟、畏寒肢冷、面色蒼白、精神萎靡等虛寒症狀。舌質多淡嫩,苔白滑,脈象沉細或遲弱。

鑑別診斷

陰崩需與「白崩」及「白帶過多」相區別:

  • 白崩:亦指陰道流出大量白色分泌物,但其質地較陰崩更為清稀如水,甚者如米泔或豆汁,多屬腎氣極虛或奇經八脈虧損之重證。
  • 白帶過多:帶下量雖增,但質地多黏稠,且無崩漏之勢,病因多與脾虛濕盛或肝經濕熱有關。

治療原則

陰崩治療以溫補腎陽、固攝止崩為主,兼以散寒除濕。常用方劑如《婦人良方》之固經丸(以鹿角霜、赤石脂、牡蠣等溫澀之品為主),或選用內補丸(《女科切要》方:鹿茸、菟絲子、沙苑子等)以補益腎陽、固澀止帶。若兼脾虛者,可加黨參、白朮、山藥健脾益氣;寒濕重者,佐以蒼朮、茯苓、炮薑溫化寒濕。

古籍參考

  • 《女科百問》:「下白滑之物如涕,謂之白帶;若冷極則色如清涕,甚者如崩,謂之陰崩。」
  • 《婦科玉尺》:「陰崩者,因胞宮虛冷,不能固攝,其液清冷如水。」

陰崩屬帶下病之特殊類型,其病位在腎與胞宮,病性以虛寒為主,治療需注重溫補與固澀並行,以恢復下元封藏之職。